您好!欢迎访问碌曲县人民政府网站!
  •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投资碌曲

《梦幻碌曲》

发布时间:2019-09-27 15:12:00 作者:投资与合作交流局 来源: 阅读次数:

《梦幻碌曲》

前言

今天,吉祥的缘分让我们彼此相识,难得的机遇使我们相聚在这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东端的碌曲,我们感到无比荣幸。

碌曲县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总面积529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碌曲县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这里有素以“中国小瑞士”闻名的“中国魅力名镇”——郎木寺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原明珠”——尕海湖景区;则岔石林景区更是集雪山、草地、河流、湖泊、石林、峡谷、森林、寺庙等多种景观为一体的复合型景区,风光旖旎,恰似人间仙境。

碌曲县旅游资源丰富,品位较高,国道213线穿境而过,又地处“大九寨绿色旅游通道”上,旅游区位突出。近年来,碌曲县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首位产业和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根据旅游开发条件与现状,积极探索碌曲旅游发展之路,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任务,不断创新开发模式,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开发重点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对郎木寺、则岔石林、尕海湖三大核心旅游景区进行了开发建设,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郎木寺、则岔石林两个景区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编制了《碌曲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则岔、郎木寺旅游景区提升规划》,2005年郎木寺镇被中央电视台命名为“中国魅力名镇”。

时至今日,旅游业已成为碌曲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开发和相关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带动和促进了其他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碌曲已由过去封闭落后的边远少数民族县逐步变成了西部开放的民族地区,发展成为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

碌曲,奇山丽水在这里孕育,江河湖泊在这里发源,大自然的杰作都在这里汇聚。这里是青藏高原上的一处绝尘净域,这里是一座天然的绿色基因库,这里更是一块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

朋友,从现在开始,整个碌曲就属于您,您的心就已属于碌曲了。此时此刻,请放飞您的心灵,迈开您的脚步,偕虎穴天女共舞,与高山西倾比肩,相邀则岔石林明月,引吭草原尕海……

朋友,多情的碌曲草原在呼唤,好客的碌曲人民在期待,则岔神水酿造的青稞酒已出锅,我们以藏族人最高的礼节双手合十,真诚地祝福并欢迎您到碌曲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碌曲县情概况

碌曲,是洮河的藏语音。碌曲县是藏语洮河之名所命名的县。在藏语里“碌”是神龙,“曲”是河,意为“神龙河”。在藏传佛教典籍中,“碌”是下界的神灵,一般居住在河水、湖泊及地下,是土地和雨水的主宰者,因此,藏族人民把“碌”看作吉祥的神灵,极为崇拜尊奉。在目前世界最长的被人们誉为文学巨厦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里,雄狮大王格萨尔(古藏语格萨尔意为花蕊)选择的下界父母中,父亲是“念”(藏区最著名的山神)的后裔,母系是“碌”族的后裔。由此得知,奔流不息的“神龙河”,是一条吉祥神圣的河。以神水命名的碌曲县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碌曲县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南临四川省若尔盖县,西靠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东接卓尼县,西南倚玛曲县,东北和合作市、夏河县毗邻。经纬跨度北纬33°58′至34°48′,东经101°35′至102°58′之间。境内地势高亢,西南高、东北低,属高寒湿润型气候区。全年春凉回暖晚,夏温雨水多,秋爽降温早,冬冷风雪大。年均气温2.3℃,夏季平均气温18℃,让人感受到清风习习,空气清爽如水,是休闲避暑的圣地。

碌曲,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境内古遗址及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碌曲高原的先民们已在这里聚居生息,成为人类文明的开拓者之一。

碌曲,自古便是唐蕃古道跨越黄河首曲的通道和丝绸之路南线的必经之地。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都曾驻足碌曲。历史上的吐蕃文化、吐谷浑文化也曾在这里交流融合。公元前115年,碌曲县置于汉朝护羌校慰管辖,隋置洮源县、洮阳县,唐为吐蕃住地,宋为角厮罗所属,元、明、清为洮州卫辖域,民国时划归临潭县解放后则属甘南州。全县总面积5298平方公里,东西长126公里,辖五乡两镇两场。

碌曲景观独具特色。在雄浑苍茫的原野上,到处都可以看见山水相连,天地一色的迷人景象。造山运动、断层、节理、风化剥蚀,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硅灰岩地貌景观堪称一绝,亦是碌曲县自然景观最精彩之处。境内群山起伏,雪峰耸立,壁削如刃,涧深谷幽;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脊线上奇峰突兀,怪石谷峋,象形石比比皆是,千姿百态,形神毕肖,栩栩如生,令人惊叹不已。西倾山脉巍峨磅礴,冰峰雄峙,山色壮丽。极目远眺,主峰李恰如额日哉海拔4483米,雪岭泛银,在环拱的岩峰间巍然独秀,仿佛青青莲瓣簇拥中的白莲花凌空怒放。在高原湛蓝的天空下,额日哉山玉洁冰清,岩峰在石壑间云雾缭绕,层峦叠嶂中山岚氤氲,使人油然生出“石作莲花云作台”的绮丽遐想。云海无涯,山高草密,雾气离合,岚光变幻,宛如九霄仙境,使人心迷神醉。深涧幽谷却又是另一番景象:或溪水潺潺,或涧流奔涌,或水帘飘洒,或瀑布飞泻,有如一幅美妙的画图。郭尔莽梁曲折蜿蜒,象一条洁白的哈达迎风飘动,闪闪耀目,风光更别具一格;或雍容幽静,烟雨蒙蒙;或刺绣蓝天,雄奇刚健;或林涛拍崖,谷应山鸣。境内还有莫尔藏阿尼、忠格扎拉、达日宗喀哈等有名的山峰11座。至于天然石窟异洞更令人叹为观止。现已初步查明的有面积200多平方米的尕海抽日爱山洞,面积180多平方米和120多平方米的拉仁关折格毕然河洞及石门洞等天然洞窟13处。这些洞窟通体为岩石结构,其坚牢程度可想而知,不知什么原因竟形成这么多的巨大石窟,可称奇迹。更有趣的是,有的洞盘旋百折,离奇险怪。幽暗处需秉烛而入,倏忽又异境天开,豁然开朗;有的台阶蜿蜒处需弓身缓行,倏忽又石壁陡立,得攀梯而上。蛇行鹿跃,扑朔迷离,一路周折,变幻无穷,别有洞天,是寻幽探密的绝妙佳境。这里集聚着山峰亘古的灵魂;这里的洞窟散发着一种远古的气息。畅游其中超凡脱俗,浮想联翩。如果说华山以险见长,黄山以奇取胜,庐山以秀闻名,泰山以雄著称,那么碌曲的山可以说险秀奇峰兼而有之,更以高原特有的气势震撼人心。

水无山不美,山无水不秀。碌曲境内溪涧纵横,河流交错,是一个水灵灵的世界。名泉胜水亦大有特色,神山泉、雨水泉、玉液泉、星宿泉等147眼清泉各领风骚。潮音瀑、龙潭瀑等名瀑各具神韵。“潮音瀑”飞流直泻,其声如潮,故尔得名。“龙潭瀑”则是两股飞流,分别从虎头和熊头两座山中凌云直下,犹如两条白龙腾空飞舞,下激深潭,水花飞溅,其声如雷,峰鸣谷应,大有气吞山河之势。因此,权威性的《藏族大辞典》破例对其进行专门介绍,并被赞誉为“洮河上游的一大景观”。周柯河、旦纳河、德合浪河、科才库河、龙果卡等24条河流各显风姿。被称为母亲河的黄河水系的一大支流“神龙河”,现称洮河发源于李恰如山,流径500多公里后在临洮与临夏州的交界处注入黄河。境内流程长146公里,犹如雪域母亲的大动脉,滋润着这块美丽神奇的草原。所以,藏族人民对她有着深厚的感情,常常把她赞颂。有一首流传极广的牧歌是这样唱的:“玛曲碌曲两河,是龙王深宫的甘霖”。还有人类氏族文化发展的摇篮之一被称为生命河的长江水系的一大支流白龙江也发源于境内结格扎干羽山南麓的神水泉,经14公里流入郎木寺三道河桥以下的四川境内。一道道河流汩汩滔滔,越涧穿峡;一涓涓水泉恰似玉带银帘,飘舞草间;高原神湖尕海,碧波荡漾,更为碌曲胜景增色添彩。

碌曲,草原广袤,牧草丰美,花繁林茂,到处生机盎然,更不泛奇花异草,幽径怪树。在590多万亩草场间,春天一片淡绿,夏日绿草如茵,秋季满目金黄,严冬则是银装素裹。25万多亩林地四季苍郁。7万多亩耕地盛产小麦、青稞、豌豆、油菜、高原蔬菜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夏秋季节,草原上红、黄、蓝、白、青、紫色的野花在草丛中密密麻麻,竞相怒放,真象落下一片花雨;数不清的牛羊象云朵一样在草原的暖流中浮动,草原的主人牧民们骑着追风逐日的骏马,佩着藏刀,挥舞牧鞭在驰骋,好像燕子在草地上飞翔,令人神迷目眩。这正是和风拂面、草漾绿波,花铺大地的宜人季节,这时,您若来草原,确能使您倍感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无穷乐趣。要是碰上牧民的赛马会,体验一下那彩旗猎猎,帐篷毗连,万马奔腾,人欢马叫的壮丽场面;晚间住进帐篷,在篝火和酥油灯摇拽的光焰下,品尝点独特的藏族风味美食,喝碗新鲜奶茶和青稞美酒,再听听牧民的牧歌,看看帐篷外星辰繁空、月光如泻的迷人夜色,真让人忧喜无踪,完全溶化在大自然之中,定会在您人生的旅途中,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这里,随处见野鸭低翔,黄羊奔跑,狐狼时隐时没,草坡泉边野兔奔突,喜马拉雅旱獭到处可见,境内有动物197种之多,珍禽异兽38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珍稀蝶类100多种,被列为世界珍稀绢蝶就有10种。有高山、林荫、草地生产400多种野生植物,其中150多种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碌曲,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以德合仓郎木、尕海、则岔三个旅游景点为主的“草原生态游”“宗教文化游”“藏情体验游”“访古览胜游”“秘境探奇游”“休闲度假游”和“洮河漂流”为最,且约定俗成,人所公认。各景点各领风骚,而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却又千姿百态,变幻无穷,尤以独具特色的高原民俗风情、亘古未变的高原民间文化艺术及集中体现藏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藏传佛教文化,使这片古老的草原显得千姿百态,更加美丽圣洁。凡亲临其境目睹者,无不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坐落在海拔3100米的碌曲,犹如雪山草地的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自治州的西南部,熠熠生辉。自1957年县府迁到这里后,碌曲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把一座高原新城展现在人们面前:四周青山环抱,两岸杨柳夹道,一江碧水,穿城而过,把县城分为南北两岸。玛艾洮河大桥又把两岸连接在一起,天堑变通途。鳞次栉比的具有藏族风格的楼房,爽洁繁华的街道,琳琅满目的商店,恬静的人民医院,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秀隆扎西广场,风格多样。这里,清幽明丽的自然山水与欣欣向荣的市街通衢融为一体,把碌曲装点的格外绚丽多彩。这里,基础建设日臻完善,省、县道纵横交错,国道213线贯穿其中,交通运输四通八达;民族教育长足发展,全县共有各类小学36所,中学2所;邮政通讯实现现代化;有线电视覆盖全县;旅游服务设施舒适优雅,已成为初具规模的高原小城。碌曲县有三大景区,即:称之谓东方小瑞士的郎木寺,鬼斧神工的则岔石林和碧水蓝天、候鸟王国的尕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以说,碌曲之旅是饱览自然美景之旅,是民族文化之旅,是感受宗教文化之旅,也是古老民风民俗之旅,其中的新奇刺激就是碌曲之旅给你的感受。

愿每位客人都有自己的收获,都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只有游客的满意才是我们服务的最后收获。

碌曲旅游产品介绍

碌曲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独具特色。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约200平方公里,著名景区有中国魅力名镇——郎木寺,高原桂林——尕海湖,人间仙境——则岔石林。

藏族人民热情好客,豪迈粗放,有独特的歌舞艺术,特别是民族弹唱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碌曲县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浓郁的藏传佛教文化氛围,民俗风情魅力独具。

藏族风情游

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自古以来即为藏族聚居区,现为藏传佛教文化发达,藏族民俗风情浓郁,政治氛围宽松,交通便捷的神秘旅游区。藏族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的古老民族,以游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徙。最初信仰原始宗教和苯教,现以藏传佛教为主。藏族穿藏袍,住帐篷,食物以牛羊肉、糌粑、青稞面为主,交通方便的地方以大米、小麦为主食。藏族藏传佛教文化非常发达,其生活方式以佛教信仰为中心,乐善好施。藏族人民热情好客,豪迈粗放,有独特的歌舞艺术,特别是民族弹唱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碌曲县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浓郁的藏传教文化氛围,民俗风情魅力独具。

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前后,碌曲境内的藏族人民总要欢度传统民俗节日——香浪节。香浪节是一个浪漫而富于情趣的节日。农历六月,正值藏区黄金季节,牧场肉香奶甜,人们举家出游,到风景秀美的大草原,搭起帐篷,过上十天半月的轻松闲适的日子。这种投入大自然怀抱的富有吸引力的活动,连寺院的僧人也很羡慕,都想同俗家群众一起玩乐几天。天长日久,沿袭下来,并形成了今天的“香浪节”。古老传统的“香浪节”还有节日仪式,第一项仪式是到山头进行“煨桑”,即点燃事先准备好的柏树枝叶,并将藏族人民喜欢吃的食物,如酥油、炒面、曲拉等投入火中。在熊熊柏火的映照下,拂晓的野旷中飘散着一阵阵扑鼻的柏香、油香及食物的香味。男人们骑马围着火堆转圈并鸣枪。

接着便进行插箭仪式,就是把高达十几米的木箭插到山头上的大木栏里。在欢度节日期间,藏胞们还要开展一些富于生活情趣和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如赛马、赛牦牛、拔河、摔跤、赛跑、唱歌、千人锅庄舞等。如果你到藏区旅游赶上时节,你可以和热情

湿地生态游

碌曲湿地是青藏高原是大面积较大,特征明显,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尕海湖高寒碌曲湿地,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自然湿地之一。碌曲湿地是一个物种和遗传多样性较高的地区,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区”。全境植物以湿性、中生和湿生植物为主,群落的优势种和建群种以苔草、藏嵩草、发草为主。栖息着黑颈鹤、黑鹳、胡兀鹫、白尾海雕、水獭、猞猁等24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雪豹、黑颈鹤等10种,经调查碌曲湿地黑颈鹤的栖息数量约占全球仅存数量的8%;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棕熊、血雉等21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白鹭、斑头雁等。碌曲湿地不仅对该地区民族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而且对维护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平衡,促进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它不但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更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湿地不仅是人类观光旅游的去处,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条件多样,湿地的类型丰富,是世界上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于1992年加入了全球政府间的湿地保护公约,即《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到2001年已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74处,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其中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地区增加到21处,总面积达3.03万 。国家林业局还计划在2010年以前新增80个国际重要湿地。鉴于玛曲湿地特殊的生态功能,1998年被全球环境基金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入“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项目范围”(技术援助项目)。

草原风光游

碌曲大草原,鲜碧如画,一望无际,“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动人歌声既是其生动写照。尤其是拥有1000多万亩连片集中、草质优良、耐牧性强的“亚洲第一”的优质草场,是目前我国最佳的碌曲大草原,鲜碧如画,一望无际,“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动人歌声即是其生动写照天然牧场之一。

气象气候景观游

连绵起伏的雪山、草原经常涌起似海浪翻滚的云海。这里是中国北方降水最丰富的县域之一,一年降雨量达到611.9多mm,特别是在雨后的清晨,薄雾轻轻抬起,在山间形成波澜起伏的云海,群山有如海中的仙岛一般,其壮观的景色不亚于黄山云海;雨后的草原上云团就像棉花糖一般,随意亲手托起,还可以用脚轻轻踢动,在阳光的照射下,彩练当空起舞,彩虹飞架山峰,如空中搭起的一座座天桥。

春花、夏云、秋月、冬雪是这里最为突出的气候景观变化特色。尤其是在夏季,这里的舒适度指数相当高,使这里成为同纬度最好的避暑疗养胜地。

碌曲景区介绍

郎木寺

郎木寺位于甘、青、川交界处,海拔3480米,占地面积55公顷。距南部县城97公里、省会兰州467公里,是兰州经甘南到九寨沟旅游的必经之地。

郎木寺古称“南番中心”,素有“东方瑞士”、“甘南香巴拉”之美誉,又因有神奇“德合仓郎木自显天然石洞”及德合仓郎木赛赤寺院而斐声中外。2005年3月被甘肃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10月被中央电视台命名为“中国魅力名镇”,2006年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被甘肃省批准为历史文化名镇,2012年被国家环境资源部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郎木寺是寺院,也是地名。郎木寺镇是以地名和寺名合二为一命名的,这在藏区并不多见,仅就其名而言也很具特色。而更为神奇和富有内涵的是,这一名镇的全称是德合仓郎木,意为“虎穴天女”,之所以与天女和老虎有关,传说远古这里风光奇秀,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可猛兽妖魔看见眼红,便纷争占据而充斥污秽和灾难。有一日启明星升起之际,自然而鸣的吉祥海螺声“呜呜”回荡于四周群峰之间,把人们从睡梦中惊醒。应着圣洁悠长的法螺声的预示,莲花生大师以山神为坐骑,一路降妖伏魔而来,开启了这块圣地之门,让金子一样闪光的太阳照耀众生。并用法术将能把阳光装在肚子里的吉祥天女“华丹拉姆”显现在自然的石洞中,让吉祥天女永久地保佑这片土地。法力无边的吉祥天女对一切妖魔邪恶充满愤怒,随时降伏,使妖魔鬼怪闻风丧胆,逃之夭夭;对一切正义事业和善良者倍加保护,使他们消除灾难,永远幸福。吉祥天女还用佛教的慈悲调服山林中的猛虎如温顺的羔羊,不但不再加害众生,而且在洞口流连徘徊,忠诚地守护着洞里的天女。从此,这里显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郎木寺镇地形显峡谷盆地,四面环山,奇峰怪石,参差错落,显得气势雄浑,又丰姿娟秀。山风夹着阵阵从寺院传来的法号螺声从谷里吹来,把一路风尘,全身疲惫,洗荡得干干净净。别有意趣的是谷地的山峰颜色不同,造型别致,又因为是虎穴之地,虎的故事比比皆是。

郎木寺镇的东山叫“哈尔德合佳吾”,意为东方的灰色虎。为什么冠以它藏族人不喜欢的灰色?传当年天女调服林中的所有老虎时,一只恶虎不愿接受天女制定的戒律,私自跑到东山林间继续加害众生,天女多次派人劝虎从善,因森林茂密加之恶虎行踪诡秘无法找到,天女用法术把森林吹向天际,无处躲藏的恶虎则变成了一块灰石,天女又让其弟子在石虎腹部修建觉姆嘎尔(尼姑寺),让其昼夜聆听诵经声,反省悔过,等到满山长成先前一样茂密的森林才准还魂复原。直到今天林还没有出苗,灰虎仍在煎熬。如果仔细观察,好像这是一只呆虎,竖着耳朵静静地卧在草浪中,大概仍在谛听着经声,耐心等待茂密森林的生长。灰色石虎上面的红色石山高耸,陡而不险,峭而不刃,好像是一座远古的城堡,又像是一块块红氆氆垒积而成的贡品,给人一种毛茸茸的感觉。从小镇仰望如向天而开的一朵红荷近在眼前。有人说红山形似巨牙,粒粒可数;也有人说红山如同身披红袈裟站立着的僧众,正在双手合什向佛求祈;当地藏族牧民称之为“俏波日”(供品山)。山顶寸草不生的岩石排列整齐,红色的山石反射着太阳光耀耀生辉,衬着那绿草覆盖的卧虎山坡就像是摆在佛祖面前的供品。

南山叫“洛周俄波”,意为南方的青色龙。远看那波浪般起伏的众山,恰似蟠曲在天光云影之中的青色巨龙,遥望着赛赤寺院,仿佛在等待佛祖起飞的圣旨。

西山叫“夏庆玛若”,意为红色大鹏。放眼望去,半空中飘着一片轻柔淡静、似有似无的紫雾;影影绰绰可以看到结格杂干羽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红巨鹏,凛然云表,气势不凡。神圣的长江源头就在这红大鹏翼下,岩间草丛。这里水源丰富,自古不涸。更有奇妙之处:六月酷暑,水凉如冰;隆冬数九,白气蒸腾,泉不结冰。因此,人们称之为“神泉”,是碌曲众泉之首。北山名叫“端波赛若”,意为千年金龟。相传当年妖魔虎狼占据此地后,搅得这块地方天昏地暗,横尸遍野。每每丧葬,神鹰秃鹫看见满目污秽,腥气冲天,就一直高高盘旋,却不肯下落,人们焦虑万分,悲痛欲绝。这时,山崖水潭住着的一个千年金龟为了逝者的灵魂能升天,决心用自己的金身子为天葬台。于是,一个黑沉沉的傍晚,它就悄悄地爬上了山顶。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人们看见北方山顶闪耀着奇异的金光,便纷纷前去观看。这时,千年金龟就开口说:“今后你们谁家没有人了,就在我的背上让他升天吧!”说完就变成了一座龟山。从此,这里就成了安多藏区最大的和最有名的天葬台之一。在青龙山腰遥望,就会看到赛赤寺院背后的那座山象一只趴着的巨龟,形象逼真,头向前伸,背壳隆起,憨态可掬。四周林立着箭杆,上面挂满了经幡,在微风中不停地飘动;煨桑台上青烟袅袅,弥漫在山间,散发着一种圣洁肃穆的神秘气氛。

在小镇能看见的北山向阳,满山的柏树如烟似霞,仔细辨认,传说中自显的扎西德杰(吉祥八瑞)图案在其间隐约可见。这座山就是声名远播的“华德日”(意为猛虎山),赛赤寺院就座落在这猛虎肋下,每当初升的阳光照射在寺院金顶的时候,有如猛虎背上花纹的座座经堂佛殿顿刻间发出一道道耀眼的金光,照得满谷生辉,气象非凡。

郎木寺自然风光清幽秀丽。尤其夏日,这里气候凉爽,青松郁郁,绿树葱茏,不论是四周的林间、山丘还是脚下的草滩,到处都有花朵开放。红的,黄的,紫的,所有颜色的花都在开放。浓的,淡的,香的,所有开放的花都在芬芳;沟壑山间泉水叮咚作响,溪边林间鸟鸣啾啾之声不绝于耳。仰望苍穹,蓝天如镜,雄鹰高旋,脚下水流淙淙,溪内小鱼嬉戏,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立体图画。这里的夏季天气一日多变,早晨朝霞漫天;上午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午后突然间风卷几片残云,太阳雨从天而降,片刻后又是蓝天白云,真是变化莫测,更添情趣。

神秘和清幽是郎木寺的主流。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文化是郎木寺的核心。座落在郎木寺景区内的寺院群落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属于甘肃省的郎木寺赛赤寺院群落,一处是属于四川省的格尔底寺院群落。两大寺院一衣带水,隔江相望。一年四季,法鼓之声相鸣,螺号之音相应,桑烟缭绕,佛灯闪烁,使这块充满神秘色彩的地域始终笼罩着浓浓的宗教氛围。气势恢宏的佛塔与素描般质朴简洁的觉姆寺以及峻峭飘逸的清真寺并坐于小镇的蓝天下,别有一番景致,让人感悟藏传佛教文化的宽容谦让和大气。

郎木寺赛赤寺院,藏语全称“噶丹雪珠皖嘎尔卓委琅”,意为“兜率论修白莲解脱洲”,是西藏哲蚌寺的子寺之一,属藏传佛教格鲁派著名寺院。

赛赤寺院始建于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历经第五十三任甘丹赛赤(金席)坚参桑格华藏至五世赛赤活佛长达200多年的扩建。拥有经堂5座,佛殿27座,佛宫19院,僧舍130余院,此外还有嘛呢经轮房、佛塔、讲经坛、辩经苑等建筑,规模宏伟。甘、青、川等省慕名而来的朝圣者络绎不绝,内地赴西藏和西藏赴内地的活佛及高僧大德亦多歇脚于此。赛赤寺院不但在安多、康巴藏区以及卫藏地区遐尔闻名,而且在国际也拥有一定的知名度。

赛赤寺院的建筑,依其用途,分为经堂、佛殿、囊钦、僧舍和其他五类;就建筑结构而言,分石木和土木两类,外石内木,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说。整个建筑庄严巍峨,宏伟壮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藏族风格和特点。在整体设计、建筑工艺、艺术风格方面都表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

经堂,系僧众集会、诵经之场所,全寺大小五大学院各有经堂一座,木石结构,藏式建筑。闻思寺院大经堂楼顶为鎏金铜瓦顶,顶上又饰以经帐、宝塔、宝伞、宝瓶、****和阴阳金鹿等饰品,点缀得光彩夺目;丽阁画斗,飞檐腾空,气势雄伟。初到的旅游者,见此景况,无不心旷神怡。

佛殿,是僧人们诵经和信徒朝拜之场所。殿外为石墙,内为木结构,最高层为宫殿式方亭,四角飞檐,上覆鎏流铜狮、铜龙、铜宝瓶、铜如意、铜****等,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生辉,显得格外庄重富丽。

囊钦与僧舍,一般僧人住宅,只能用黑白两种颜色,活佛则可以用红色,高级活佛可以用黄、金等色及琉璃装饰。

赛赤寺院的建筑装饰如屋顶的形式、壁画、木雕、帷幕、毡毯、内窗等等的艺术成就之高也是很惊人的。

在赛赤寺院还有独具风格的绘画、堆绣和造型艺术。绘画,内容多以宗教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著名学者的生平传说等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惟妙惟肖,给人以绝妙的艺术感受。堆绣,是用各种彩色的绸缎剪成需要的各种形状。如佛像、人物、鸟兽、山水、花草、虫鱼等。绣在布幔上,底部垫以羊毛、棉花等絮类物,中间凸起,使人看了产生强烈的立体感,宛如一幅浮雕。堆绣的内容大都是佛像和选用佛经故事为题材。赛赤寺院的各个经堂、佛殿、囊钦都有五彩缤纷的绘画、堆绣,形成了琳琅满目的画堂,给殿堂增添了了庄严的浓郁气氛。在寺内的每个经堂、佛殿的建筑物上,都附有精美木雕,大多珍珑剔透,美观大方,使人赏心悦目。造型生动,线条清晰,特别是大经堂内弥勒鎏金佛像,高约12米,不仅神态如生,而且威仪庄严,充分显示了藏族艺术家的非凡才能。

赛赤寺院藏书甚多,现在还保存有上万卷。这些经卷内容有哲学、密宗、医药、声明、历史、传记、工艺、文法修辞等十余种,其中有珍贵的金银汁书写的佛教大百科全书《甘珠尔》、《丹珠尔》两套,保存有各种木刻经板6000多块。寺内还收藏从印度、尼泊尔、蒙古及汉地用金、银、铜、珊瑚等制作的佛像4000多尊,最高者达8米;堆绣佛像800余幅;珍奇的宗喀巴大师鼻血绘制的卷轴像1幅;各种材质的大小佛塔70余座;以及********等赏赐的封诰、印鉴、法器和历代赛赤活佛的服饰、生前用品等文物。这批藏经和文物,不仅是国宝,而且对研究藏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赛赤寺院每年都举行规模庞大的宗教节日庆典和佛事活动,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各族群众,来寺朝拜瞻仰。

赛赤寺院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宗教场所,它是这块土地窖藏得很深的历史,是更迭岁月不断堆积不断沉淀的文化,是碌曲高原最厚重最结实也经得起检索的部分,要读懂它,很难,要深入到它的核心,更难。正因为这样,它对国内外学者及游客以巨大的诱惑,无穷魅力;令人神往,流连忘返。

赛赤寺院西北300多米外就是金龟背上的天葬台。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天葬台成了天下游客怦然心动地去阅读的天书。

生命现象,特别是人的生命现象,是普天之下最为神秘且难予透视的现象。许多珍爱生命的人,都祈求长生不老、恒永生命,十年劫难前曾有过的历经百年的赤佛灵塔内自然生长不息的指甲、头发的肉身法体令多少追求科学与生命的人敬仰、膜拜。还有藏传佛教中对生命终结的态度和方式也令世人注目和寻思。

眼前的天葬台,飘动着数不清的白色嘛呢经幡,显得空旷神秘,宁静圣洁,遗世独立。人们一经点火煨桑,青烟升空,不多时方圆数百里乃至上千里之外的秃鹫不断飞来落下。秃鹫是天葬的主角,在藏族人民心目中它们是神的化身,甘、青、川三省交界处的过世藏族人大多在这里天葬,甚至还有更远地方的藏族或蒙古族过世的人也送到这儿祈求升天。百灵鸟鸣唱的天葬场,没有想象当中的那种阴森与恐怖。在这里死亡不仅仅意味着终结,也预示着新的开始,带有重生与超脱的意味,是藏区信教群众最后的回归,他们用天葬这一具体方式呈现人类回归自然的法则。并将把自己的血肉之躯施舍给其他生物,作一生中最后的善事。这里独特的藏族丧葬文化风貌,近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客来这里探秘。

神奇的德合仓郎木是郎木寺最有名的一处景观。在郎木寺,逆河而上,沿一条白色岩石构成的山沟前行约1公里,便见到石崖上有一溶洞,洞外面一丛丛一簇簇,插满了藏族牧民为祈求幸福吉祥而竖立的箭杆,洞口上密密麻麻挂着一条条因常年风吹日晒而变了颜色的哈达。洞口只能容人低头弯腰才能进去,据说干过坏事、作恶多端的人是不能顺顺利利进入的。到溶洞里面后渐渐开阔起来,人可以站起来行走。里面光线不足,觉得恬淡幽奥,特别是顶部如象数念珠那样,一滴一滴的水,象一粒一粒的珍珠落下,在溶洞的深处,发出温柔而清悦的溅声,宛若幽长的铃声。使人更觉赏心悦目。在忽暗忽明的酥油灯光中,凝目石洞上首中央,渐渐地,吉祥天女出现了。这是一尊钟乳石造型,下着地上接顶,如同寺院佛殿里塑的佛像那样逼真,仙女眉清目秀,冰清玉洁,微微下垂的眼睛里流露出无限的深情,慈祥的嘴唇似动非动,仿佛在祈福善人,告诫恶人。满身搭满了的各色哈达,如天女身披金纱玉带,翩翩欲飞,显得尤为典雅秀丽。岩壁上自然形成的飞禽走兽体态逼人,生动可爱。置身于这奇洞中,给人一种摇摇直上,飘飘欲仙之感。藏族群众都把天女奉为保护神,极为崇拜,经常前来磕头跪拜、祈求平安。进到洞里,还喜欢用乳石上流下的滴水洗头,给孩子洗脸,而且还在一块块光滑明亮的石头上来回摩擦肚皮,据说这样能消灾祛病,尤对治肠胃疾病,甚为有效。在溶洞外面的岩壁上,还有两眼形同眼睛的“眼睛泉”,从石缝中渗出泉水。据说“眼睛泉”里的水是神水,用神水清洗,能保护眼睛,并使眼睛更加明亮,不得眼病。

在郎木寺小镇,当你行走在街头巷尾、山坡河谷时,都可以看见一座座当地称塌板房的藏族民居,也是郎木寺风景区的一大亮点。塌板房也有人叫“木楞子”,别具特色。一般用圆形、半圆形、方形及矩形不等的原木互相垂直咬接,叠垒架成井字形的建筑墙体,建筑学称为“井干式”,源于穴居和半穴居。塌板房顶的板子上面,既不抹泥,也不布瓦,仅用一些乱石压住板块,以防风吹板动。塌板房具有就地取材,吸热保温、抗寒性强、适应气候、减少震害等特点。一座塌板房,梁是木头,墙是木头,顶是木头,地板是木头,连入门的台阶都是木头,竟不用一个铁钉,实属罕见。这又一次具体体现了碌曲藏族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在郎木寺小镇,不论在寺院群落,还是村镇乡间,总会遇到或成群结队、或独来独往的外国游人。他们在这里拍照、登山、玩水、度假休闲,与当地牧民群众相处融洽。有的外国人在此一住就是几个月。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郎木寺的很多群众都会讲一些英语、德语、法语或其他语言,加上本地汉语方言、藏语、四川话,形成了独特的多种语言环境,颇绕风趣。

郎木寺发展旅游的创业精神具有传奇色彩。在郎木寺,只要你亲身走过,就会有发自内心的感叹。在郎木寺小镇十字街中心,有一栋直角拐弯的两层楼,门前一个醒目的牌子用藏汉两文写着“郎木寺宾馆”,英语写着“LANCMCSIHOTEL”,经常成为中外游客的落脚点。宾馆主人是本地藏族老人才让道吉。他是郎木寺第一个贷款做贩卖牛羊生意的人。他在十几年间,风雨无阻,饥寒交迫,艰苦创业,终于事业有成。1996年,他用积攒的资金投资30万元,修起了郎木寺第一家宾馆,2002年又投入80万元对宾馆进行改建,生意越做越红火。

格桑是一位年轻的四川小伙子,才让道吉老人的得意女婿,标准的藏族人长相,一口流利的英语,让人刮目相看。格桑除帮才让道吉老人经营宾馆外,于1999年成立了郎木寺的第一个导游团队;2000年成立了郎木寺独具特色的第一个有翻译、有向导、有马夫、有安全员及参加人寿保险的乘马旅游公司,项目有乘马观自然风光、体验民俗生活、品尝藏餐风味、攀登雪山、访问牧户、夜宿各种帐房等,很受外国游客和国内大城市游客的青睐。格桑自己买了电脑,经常在互联网上与外国游客和旅行社进行联系,现在与其联系最密切的有荷兰、法国、澳大利亚三个国家的六个旅行社。另外,还有其它九个国家的旅行社与他建立了联系,国际业务做得火热。

格桑是个有火热心肠的年青人。十余年间他很多次地帮助国内外游客渡过难关。并先后投资十几万元,帮助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特困户学生完成学业。最近又组织并带头捐款成立了郎木寺教育基金会。所有这些,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郎木寺小镇还有一户特殊的“丽莎咖啡屋”,女主人丽莎的名字与咖啡屋一起名扬四海。女主人丽莎与丈夫是郎木寺的长住居民。长期以来,小两口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广泛招揽海内外游客;费尽心血学会20几种外国餐尽量满足他们饮食方面的要求;不大流畅的日常英语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小屋始终充满着浪漫,亲切,随意,自在的氛围,有点零乱,但很有生活气息。随着时光的推移,“丽莎咖啡屋”已在外国游客中成了一个品牌,欧美许多国家的旅游手册上和一本英语编写的旅游大词典中,都印有“中国郎木寺丽莎咖啡屋”,并已上网。挂在咖啡屋墙壁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各国游客把本国的钱币,一一粘贴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形成了一道风景。各国游客一到郎木寺就会主动找上门来,世界各国游客一进“丽莎咖啡屋”,也就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

郎木寺近几年新建或改建、装修了几处饭店宾馆,具备了较好的接待条件,旅游服务日趋规范。郎木寺正在向国际化旅游小镇方向迈进。

郎木寺,天蓝、云白,水清,雪山圣洁;

郎木寺,花艳,草美,林幽,民风淳朴;

郎木寺,一片香巴拉净土,一块旷古秘境,一处都市人寻求心灵慰藉的天堂和乐土。

游客眼中的郎木寺

郎木寺不是寺

郎木寺不是一座寺院,而是坐落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的风情小镇。说这个小镇偏远则很偏远,说这个小镇不偏远也不偏远。说它偏,是因为它地处四川、甘肃、青海三省的交界处,那里山峦重叠、翠柏长青、湿地汩汩,是白龙江的发源地,海拔3800米左右,山口海拔4000米以上,交通条件相对较差。相对三省的大景观、大景致,这里算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说它不偏,距离兰州市仅有380公里,且有公路,驾驶像途观这样的SUV,驱车一天从容可至,且沿途风光可人,途经中国六大藏传佛教圣地之一的拉卜楞寺,一路风光受到摄友偏爱。

郎木寺小镇,很绝。一镇跨两省,以白龙江为界,白龙江的西北一侧属甘肃省管辖,白龙江的东南一侧属四川省管辖。属甘肃省管辖的地面叫“郎木寺镇”,属四川省管辖的地面叫“纳木寺镇”。其实“郎木”与“纳木”对于藏语来说都是一回事,是音译的两个不同汉字,只是为了行政区划易于区别而已。 郎木寺作为现在的地域名称,藏语全称是“德合仓郎木”;又因为分属甘肃省和四川省管辖的“德合仓郎木”地面上都有寺院,所以又分别叫“德合仓朗木寺”和“德合仓纳木寺”。坐落在郎木寺镇地面上的寺院叫“赛亦寺”(也译为:“色止寺”、“赛驰寺”),坐落在纳木寺镇地面上的寺院叫“格尔底寺”,两座寺院都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德合仓”是藏语“老虎洞”的意思,“郎木”是藏语“仙女”的意思,那么,“老虎”是怎么与“仙女”联系在一起的呢?相传白龙江东南岸的峡谷里有一个大山洞,有猛虎,故称“德合仓”;洞中有一钟乳石,酷似婷婷玉立的仙女,故称“郎木”或“纳木”,“德合仓郎木”或“德合仓纳木”即“老虎洞中有仙女”的地方。当然,关于老虎洞中的“仙女”还有别样的说法。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有一位美若仙女的姑娘,她心地善良、无私、勇敢,为了解除猛虎下山伤人的灾难,她羽化成岩石,亭亭玉立于山洞之中,与虎为伴,为民造福。

有人说“不来郎木寺,等于没有到甘南”,这话没错,亦有同感;但未免有些过于松散与笼统。那么,来郎木寺玩什么、看什么呢?

看小镇

郎木寺小镇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不同于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的那些风光小镇:熙熙攘攘的人群、挂满招牌的商铺、招揽生意的商贩、浑身现代符号的古迹。这里一切都来的那么自然,那么恬静,那么和谐,那么原汁原味。静谧是圣洁中的静谧,精致是苍凉中的精致,和谐是天地人神之间的和谐。它没有青藏高原那种伟力的震撼,是汩汩流入人心的一种感受!

这里的山,这里的谷地,这里的小镇,一年四季总是氤氲着轻云薄雾,山总是那么神秘,谷地总是那么幽深,小镇总是那么静寂。小镇虽小,但又能包容万千大象:春天,山花烂漫;夏天,牛羊遍野;秋天,霜染大地;冬天,冰清玉洁。登高俯瞰小镇极具特色,群山环抱,松柏相拥,一色木板房顶的民居、僧舍经过高原阳光的照射和风吹雨淋,泛着灰中带青的光,层层叠叠,密密麻麻,顺山势铺陈开来;红墙白塔镶嵌其中,庙宇金顶熠熠生辉,与茫茫的木板灰色融为一体,跳荡又不失和谐;白龙江逶迤穿过小镇,似山巅飘落的哈达,氤氲中小镇显得格外神秘圣洁。

看小镇一早一晚尤具诗意。清晨,炊烟与云雾缠绵,担水的寨民、眼睛惺忪的孩童在蜿蜒的木房间的小道上,有事无事地你来我去;红衣的喇嘛,有的平静悠然地料理着自己的琐事,有的顺着登高的山道向着天空散撒着祈祷吉祥的龙达(印有经文的方开小纸片),让走惯了急匆匆都市脚步的人,也有了几分适然。尾随着红衣喇嘛搭讪攀谈,问些自己想问的事情;蹲在寨民的门口,扯着一些儿趣的话题,让自己的思绪与炊烟云雾一起缭绕缠绵。傍晚,人们伴随着夕阳完成一天的回归,炊烟与云雾依然如故地缠绵,只是多了些许牛羊咩叫的回荡。

听小镇也是一早一晚好:寺院里的法鼓、法号,早晨低回,傍晚悠扬,给清静的小镇平添了几分神秘与圣洁。然而,也有一种高亢,这种高亢具有极强的穿透力,直抵云霄,播发四野,回荡山谷,这就是清真寺唤礼塔上阿訇唤礼的喊声。两种文化和合相处,恰似美妙乐章中的声部合弦。

据说,郎木寺的“走红”跟老外有关。当国人还在一个劲儿地往九寨沟蜂拥的时候,却有一些老外不事声张地穿过若尔盖草原的最北端,来到了甘南最南端的这片净土,“发现”了郎木寺这个曾经的世外桃源。于是乎,国外一批批背包客纷至沓来,并几度将这小镇闹得人满为患,甚至把国内众多“驴友”的眼球也吸引过来。从此,小镇又多了另一族人群。

看风情

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泓水、每一个洞,仿佛都有自己的传说和故事,白龙江当然也不会例外。白龙江的故事主体应该是白龙,那么,白龙江真的有白龙吗?应该说有。有人见过吗?也应该说有人见过,或者说有很多人见过。在哪里见过?在天上。这天上就是湿地的上空。湿地周围是长长的高峻的山岭,湿气在空中形成长长的云雾带,雾气幻化而现龙,曰:白龙。这是科学的解释。当地寨民可不这么认为,“龙”时隐时现,来去无踪,完全符合龙的出没特性,为此也就有了诸如白龙治水、白龙降吉祥的说法了。至今,白龙江源头经幡簇拥,拜人不竭,龙达常飞。 白龙江发源于108个山泉,汇集在山谷中一片不大的湿地,从草丛中走来的丝丝水流便是白龙江的源头。白龙江流过镇子,宽处数米,窄处可跨越,由于地势落差较大,水流比较急。江上没有任何雕饰的小木桥,便是两省的通道。

这里寨民的藏族生活习俗很纯,服饰很少有现代符号,地道的藏衣、藏袍,头饰酷似康巴藏族群众,性格也似康巴汉子——豪爽、好客、强悍。为了体验一把地道的藏族饮食文化,我们在桑巴家住了一天一夜,共饮、共眠、共做酥油茶、共食藏粑。酥油茶和藏粑是藏族群众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饮食。做酥油茶其实并不难,先将酥油放在碗里,用开水将其融化,然后加入藏粑面,加入少许盐和糖搅拌均匀即可,加盐加糖的多少视自己的口味而定。做藏粑和做酥油茶在程序上和使用的原料上都差不许多,只是少放些水将藏粑面与其他辅料在碗中揉成面团而已,然后攥在手中一截一截地掰着吃。藏粑面是用青稞制成的,食用时将藏粑面中揉入营养丰富的酥油,热量非常大,再与酥油茶一起饮食,既可抵御寒冷的气候,又便于旅途携带,这种简单方便的饮食习惯构成了藏族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种植青稞在藏区有着悠久的历史,青稞不仅耐寒而且产量高易管理,食用方便,用途甚广,是深受藏族群众喜爱的一种粮食作物。青稞除了食用外还可以酿制成酒,藏族是一个非常喜欢饮酒、纵情歌舞的民族,哪里有酒哪里就有他们的欢声笑语,似乎酒神赐予了这个民族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这里的商业,就一个深山小镇来说还算发达,有一条商业街,相对寨子里的巷道宽敞了许多,多是经营一些当地人日常需要的生活用品,很少有人做旅游商品生意。小小的店面,还是超市经营模式。藏族群众几乎没有做生意的,即便做也是依靠自己家宽敞的住房开办小型旅社,供游人住宿。开店做生意的大多是汉族人和回族人,几个回族娃娃便能张罗一个不小的杂货摊子。

如果春季或秋季游客来这里,遇到牧民转场那可真是眼福。这里草原辽阔,水草好,牧民的畜养量很大。一家一户大多在千只或几千只以上,几家牧民往往联合一起转场,近万只大小牲畜在山野间很有气势,非常壮观。这里的牧民驱赶牲口有让人叫绝的绝技:人骑在马上,手里提着一条挽在臂上的长长的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着一块有重量的东西,(如带环的小铁坠),驱赶离开大群的牲口时,将一端拴有铁坠的绳子使劲地抡,让铁坠尽可能多地储存能量,然后猛然投掷出去,飞向目标,百发百中,指谁打谁,指哪打哪。 我们就遇到了骑着马驱赶牲口的牧民,结果他们看到我们的途观后,要求比试一下。尽管让了有四五百米,但是我们还是很快很轻松地追上了飞奔的骏马。途观的起步表现优异,动力也很强劲。虽然路面有些颠簸,但我们在车内感觉依然很舒服。就在我们刚超过马头时,不知道从哪里突然冲出来一头牛,我们在乱石路面上紧急刹车,好在配备了EBD系统的ABS和ASC(主动稳定控制系统),我们只是虚惊一场。

在藏族建筑文化体系中,就建筑类型来说,大致有五类:一是民居建筑,二是风情建筑,三是寺院建筑,四是宫殿建筑,五是桥梁建筑。郎木寺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寺院建筑,二是民居建筑,三是风情建筑,除寺院建筑有规定的建造要求外,其他都是地道的、原汁原味的民间建筑。寺院内部除了有大量的装饰壁画、彩绘外,门窗立柱、房梁屋檐等也都要精雕彩绘,着色浓艳,对比强烈,从而窥见了藏族装饰美学的伦理兴趣和建筑艺术的宗教韵味。小镇的民居建筑很具特色,一江相隔,数米之遥,也在细微之处体现着分属甘肃、四川两个不同省份的地域文化符号。甘肃一侧土木结合以土为主,四川一侧土木结合以木为主,建筑形式大体一致,或阁楼或平房或四合小院,房顶一律以木片覆盖,以石片压牢。这些久被高原阳光照射和风吹雨淋的木片,泛着灰中透青的光,层层叠叠地铺陈于山坡谷地,映衬着红墙寺庙、金顶白塔,宛如一幅浓妆淡抹的巨型风情画卷。 至此,还有一句不能不说也不能多说的话要告知影友、“驴友”,这里还是全国惟一的一处默许观望天葬的地方,天葬台就在不远处的山冈上。风

看 看佛事

藏族的佛事活动很多,郎木寺规模较大的佛事活动,主要有晒大佛和活佛讲法两大活动。晒大佛是每年一次的例行性佛事活动,时间大致在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左右。郎木寺与其他地方不同,每一年要晒两次大佛。为什么呢?是小镇有特许的规矩呢?还是小镇恣意妄为呢?这些都不是。佛家礼制森严,小镇不敢为,大镇也不敢为。原因就是小镇有两座寺院,且分属两个不同的省份。

晒大佛,就是晾晒寺院中供奉的大型的佛教唐卡。一般来说,唐卡是一幅宽近10米、长近20米的长方形的巨型佛教绣品。唐卡的画面结构一般是,中间部分为佛祖释迦牟尼绣像,四周绣有佛教传说故事。晒大佛的仪式非常隆重,规模非常宏大,周边信众都要前来膜拜。晒大佛之前要有一系列的法事活动和仪式,从大殿请出巨型佛祖唐卡以后,由数十名盛装的红衣喇嘛扛在肩上,前面仪仗开道,后面锣鼓齐鸣,护法僧分列两边,亦步亦趋送往晒佛台。唐卡的正面护有金黄色的绸缎,当唐卡在晒佛台上铺展开来之后,在朝阳的照射下,金光四溢,仿佛佛光照临大地,此刻掀起了晒大佛活动中的第一个高潮,数万信徒,情感激荡,匍匐于地,顶礼膜拜。当金黄色的绸缎徐徐拉开之际,大慈大悲的佛祖,笑对信众,笑对人间,信徒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激情,纷纷向佛跪行,哪怕只能前行半步,仿佛也能满足一分心愿。 从艺术的角度考察,唐卡是展现藏族绘画艺术、刺绣艺术和佛教美学文化的集大成者。唐卡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距今已有1300多年。唐卡大体可分为丝绢唐卡和彩绘唐卡两个大类,藏区的每个寺院都会有大量的唐卡,他是信徒们观修和礼拜的对象。目前,我国最为著名的一幅唐卡收藏于拉萨布达拉宫,制作于元末明初,以29026颗珍珠以及珊瑚宝石等镶嵌而成。唐卡的大量绘制是在公元1368年至1911年的明清年代。这个历史时期的唐卡绘制,早期与晚期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早期唐卡构图严谨,特别注重人物肖像描绘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晚期的唐卡着色浓艳,线条细腻,画面饱满,追求艳丽的装饰效果。

活佛讲法不是每年都有的,有时三年两年,有时十年八年,不定期。笔者有幸目睹过一次“德合仓活佛大法会”。 那是在秋天的时节,兰州的朋友告知近日将在郎木寺举办“德合仓活佛大法会”,并说这次法会与上次法会已经时隔8年之久,规模定当空前。得此激动人心的消息,我当天便飞往兰州,第二天直抵郎木寺。到郎木寺的那天,离法会的日期还有两天,郎木寺的沟沟壑壑里已经布满帐篷,几千顶或许上万顶,雾霭中白茫茫的一片连着一片。这些帐篷有当地藏族群众的,但多数是甘、川、青三省交界地域的藏族群众,他们举家迁徙,在此或驻留十天八天或驻留半月一月。 讲法我们听不懂,但见信徒们的激情与慷慨,他们用洁白的哈达包裹着钱,为了让包裹着钱的哈达投掷得更远一些,在哈达中再包裹些小的石块,在人山人海的人群中向着讲法台的方向投掷。后面的投掷给前面的,前面的再投掷给更前面的,好像多级接力赛,一级接一级,你投掷给我,我投掷给你,密密麻麻的人头上方,哈达飞舞,像翻滚的银浪,刹那间讲法台的前端隆起了一座座哈达堆成的银山。 讲法连续三天,第一天结束了。散场时人们涌向煨桑周围,“疯狂”地抢夺堆放在那里的芦苇草,没有抢到芦苇草的信众,紧紧尾随芦苇草的拥有者祈求索取,然后将草揣在怀里,似得珍宝。对于“看客”、“驴友”这是不得不问的事情。据说这些芦苇草经过了活佛的点化,当晚睡觉前将芦苇草放于枕头底下,夜间必然会做梦,梦中能给人们带来未来转世的信息,算是来世的约定。我们双掌合十,默默地为他们祈祷,为他们祝福——做一个好梦,约定来生。

则岔石林

则岔,藏语称“则仓”,“则”意为羚羊,“仓”意为家(另有窝、巢穴之意),连起来解释就是羚羊的家园。因当年有人把“则仓”译为“则岔”,久而久之,就成为通称。这里曾经是茂密的原始森林,珍禽异兽数不胜数,而人们视为高原精灵和吉祥之物的羚羊则满山遍野,故得名为“则仓”(则岔)。景区全长22公里,面积2万多公顷,是我国少有的集森林、草原、石林为一体的综合性自然生态风景区,是甘南州乃至甘肃省著名的旅游胜地。1998年与尕海湖一起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被审定为2A级国家旅游景区。

走进则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热乌河谷。热乌河在沟内蜿蜒形成十八道河湾,故当地人称此河谷为“十八道湾”。这里山形奇特,森林茂密,百乌争鸣;河水潺潺,野花盛开,蜂飞蝶舞;天空湛蓝,僻静幽美,空气清新,构成了一副高原天然风光的大观园。是一块生态环境原始自然、保护完好的处女地。这里也是碌曲著名的“高山动物园”,岩羊、麝、苏门羚和雪豹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时常出没,可使游人大饱眼福。

穿过热乌河谷风景区,有一座漂亮的旅游山庄,这就是则岔石林山庄,山庄设有木板小屋和情人别墅,备有原汁原味的各种藏餐和地地道道的藏族歌舞。

从山庄稍往里几百米,有一处不大的悬崖峭壁,站在壁下,看不到几公里以外藏匿于石林和森林深处的则岔瀑布,但可以隐约听到瀑布的涛声,如果再稍前或稍后一步,声音就会消失,这是由于瀑布声遇墙壁折射而形成的,人们习惯称之为“石林听涛”,虔诚的牧民称其为“扎西阳洒”(意为吉祥圣地),把这里当作神灵之地,经常到这里煨桑祈求,敬献哈达鲜花。

穿过山庄再往前走一百多米,在一个山坡的小溪之上,不规则地排开着十余座昼夜不停地水转嘛呢经筒小房。小溪能举足跨越,水流清澈湍急,小木房是顺水势而建,架在流水之上,高约1.5米左右,顶部及外墙因岁月的风雨剥蚀得不见底色,有如石板雕刻而成。房内的小经筒约50厘米高,红漆黄字书有六字真言,两头绘有的绿色图案隐约可见,轴杆上接小房顶部,下装轮片,用流水顺时驱动旋转,其做工之精巧,造型之别致,匠心之良若,让人叹为观止。据说经筒转动一周,安装者有念诵筒内经文和六字真言一遍的功德。

从水转房处仰头看,即可见则岔石林风景区的石林景观群。远远望去,矗立在森林中的石峰争奇斗异,千姿百态,甚至可以说是千奇百怪。那些形形色色的石峰,在被挤得狭窄的天幕衬托下仿佛都活了起来。

金龟母子望月 在石林景区停车场刚下车,一抬头首先会看到东面山腰间趴着形象逼真的一大一小摞着的石龟,大石龟面朝天,背上小龟的爪子紧紧地抠在大龟的背上,怕掉下来似的。

这只乌龟为什么爬上山腰,为什么背上还有个小乌龟,又怎样变成了石龟?还是请听听下面的故事吧!

很久很久以前,则岔湖里住着金龟母子俩。因小金龟出生不久还没看见过月亮,就闹着金龟妈妈领它去看月亮,金龟妈妈答应了小金龟。于是,这俩只金龟爬呀爬呀,不吃不喝,一直爬了三天三夜才爬到了能看到月亮的半山腰。可是正赶上月底,月亮根本不出来。它俩并没有失望,决心等下去,最后变成了石龟,一直趴在山腰上等待着。所以这个景点叫做“金龟母子望月”。

高僧拜佛 在金龟母子望月的上面近山顶处,有一位身披着袈裟的僧人跪在地上,面朝东方,磕头拜佛。相传他是岔则神洞里修行百年的一位高僧,有一个月初他按佛教教规照常转山到此处时,忽然间东方升起万道金光,在他眼前渐渐地显出海天佛国普陀山观世音菩萨的尊容,他惊喜万分,赶忙从高处滑到侧面跪地磕头,长久地不肯起立。终于得正果,灵魂升上了天,身躯变成石头留了下来。

雄狮迎客 一提到“雄狮迎客”,凡曾则岔石林游览过的人,都会异口同声的赞美:“像极了!”确实如此,无论“形”还是“神”,雄狮迎客在则岔象形石中都首屈一指。别的象形石往往换个角度看起就变化,而这个雄狮却经受住仔细端详与反复的品评,不论从那个角度看,都是一只神气活现、抬头迎客的“狮子”。连那绿色的夹杂着松树灌木的石头“鬃毛”,好像也在微风中飘动着。它头耳自然,口眼皆备,神情专注望着前方,那善良、朴实、认真的神气,令人忍不住要多看几眼。

相传,很早以前的雪域高原,常有雪山雄狮出没,最具魅力的是绿狮子,它在藏族人的心目中是吉祥幸福和无敌的象征。佛经上称它为十三战神的第三位,是大神天梵的化身;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师的威名好比雪山之巅怒吼的雄狮,在藏区大多寺院建有尊奉其佛像的狮子吼佛殿;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格萨尔王称为“雄狮大王”。今天,在这里首先由尊贵而吉祥的绿色雄狮来迎接,想必这次旅游观光大家一 定会开心、顺心、乐心。

猛虎登山 在进入石门的正前方的密林间,有一只老虎下山饮水后,正在登山回虎穴。看它硕大的虎头和筋肌突暴的后腿,可以看出这是一只凶悍异常、力大无比的猛虎。虎为藏族群众祈福昌运的“隆达”(通直译为“风马”)中象征人类五种组成部分的五种动物即虎、狮、鹏、龙、马的首位,具有摧毁一切妖魔鬼怪之威力;战胜邪恶,逢凶化吉,健康长寿之神通。如果有兴致,不妨请您向神虎顶礼以求平安,试试看它灵不灵。

藏獒守门 不石门口右边一只站着的小藏獒很柔顺、可爱。走近了看这只小藏獒突然变为一只巨大的藏獒,仰首遥望:逼真、传神、雄健、勇猛,仿佛就要一跃而上,向猎物猛扑上去……传说这是格萨尔大王的爱犬,正在看守着进入腹地的大门。

古堡雄关 进入则岔石林,好像进入了一座古堡迷宫,石门山支脉峭壁倚叠相连,宛如座座神秘的宫殿;两面陡石悬立,险峻挺拔,好象是一道坚固的城垣。左侧还有格萨尔大王士兵的岗哨台,更给人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感。中间一带地势较低,溪水流过, 有路可通,这就是石门雄关。如果赶上大雨天,石门上下乱云飞渡,如滚滚急流,苍山险峰隐显在茫茫云海之中,更是难得的雄伟景观。

格萨尔大王点将台 屹立于士兵岗哨台的背后,险峻壮伟、昂首青天。相传,很早以前,格萨尔大王率领大军到北方降伏魔王路经此地,妖魔猖獗,他凳上这块巨峰顶,调兵点将,大展神威,一举消灭了恶魔。从此,此石峰便成了广大藏族人民心中的神石,经常在此煨桑插经幡,纪念这位除暴安良、名震四海的英雄,祈求英雄永远保佑人们平安幸福。点将台高大浑圆,四面都是光滑陡峭的石壁,加上十分神秘的传说,所以亘古无人冒险攀登。

马鞍石 传说是格萨尔大王的坐骑之鞍,造型逼真。当年格萨尔大王在这里调兵点将部署与恶魔的战斗时,发现他的一爱将身患重病,站立困难,他叫人卸下自己宝马背上的鞍子,让爱将枕它小憩。临行时特意将马鞍留在这里,作为纪念,最终变成了石鞍。

守关天王 进入石门雄关,首先迎接游人的是左边一位形如天王的巨石,气势猛壮,威武刚健。这里的藏族群众把它叫“守关天王”。据说则岔石林是吉祥天女的供品山,每当星星发光、天空翠亮的宁静夜晚,就能隐约听见从山上传来的法鼓祥螺声。为了守护好这片风水宝地,佛祖从印度派持国天王毗提诃到此地。这便是“守关天王”景观的由来。

神仙洞 在“守关天王”右面的山腰有一处神奇的天然石洞。洞高2米,宽4米,深200多米,容百十人绰绰有余。石壁上刻有的佛像经文,模糊得已看不清楚。据当地藏族群众说,当年的高僧就是在这座石洞中修行,在对面山顶功德圆满后升天的。相传当年洞在山底下,高僧升天后,便一夜之间升到了山腰,凡人一般难以进入。这些传说真实与否无从考证,但千百年来,“日朝巴现象”(山中静修者)在藏传佛教中延续不断却是事实,一些终身或某个时段有过“日朝巴”经历的高僧大德和大学者有着惊人的成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给后人留下的影响是广泛的,也是耐人寻味的。

一线天 “一线天”是则岔石林最著名的景观,高几百米的一座山峰中间形成一道裂缝,热乌河从峡谷哗哗流出,仰望天空,只能见到一线天空,素有“金剑劈峰”之称,在藏区有很高的声誉。“一线天”,以其地形之高峻险要,气势之恢宏壮美,在任何名山中都可以找到,但论神奇其它各处都远远比不上则岔“一线天”。

相传,上古时期,这里是一处很深的湖泊,水中有一水怪时常出没,兴风作浪,伤害附近的百姓和牲畜,闹得人们白天不敢独行,夜晚不敢入睡。有一天格萨尔大王路过此地,恰遇水怪出湖作恶,伤害百姓,格萨尔大王见状怒不可遏,挥剑追杀,水怪迅速逃入湖中,不敢露面。格萨尔大王见水怪藏匿,更是怒气冲天,于是挥剑劈峰,只听得地动山摇一声巨响,山峰裂出了一条宽5米,长约150米的石门,形成一线天,顿时湖水顺缝而泻,湖泊变成河流,水怪消影灭迹。百姓闻讯赶来,煨桑祭神,载歌载舞,宰杀牛羊,共同庆贺。格萨尔大王欣喜之余,还在一线天峡谷中拴住宝马,即兴为大家表演了神箭射山,这便是传说中一线天景观的由来。当你走进一线天峡谷,传说中当年格萨尔大王乘骑的马蹄印、拴马桩,至今仍旧一目了然,伸手可及,上面挂着各色哈达;箭头穿过一线天石峰上的小洞中还可以窥见一坨蓝天。置身于此,英雄仿佛就在你的身边。

朝圣西进 穿过“一线天”,就是则岔石林的中心区。仰首往左前方看,有一座石峰恰似一尊脸朝西方的佛陀双手合什,栩栩如生,身披的袈裟好像还在微微飘动,仿佛正在边行走边默念经文,这情景、这意象,好像西天取经的唐朝高僧,故称“朝圣西进”。在高僧附近还有轮廓清晰的孙悟空、沙僧和猪八戒的造型。

将军峰 在“朝圣西进”景观的左侧,有一山峰坐东朝西,高约40米,巨石浑然天成,像一位头戴金盔,身披重甲,昂首挺胸,威风凛凛的古代将军,那就是将军峰。相传是格萨尔大王的三十大将之一,派他来协助“持国天王”。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为“郎格华帝”,意为岭国英雄。

在登上左边稍低一点的顶峰,放眼远眺,青龙舞空、海豚石、企鹅峰、雪豹卫士、猿探麒麟等数十个景点,惟妙惟肖,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这些巨石山峰奇妙的形态,真可谓“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是一种感觉,侧看又是一种造型,排成一组,有如一幅神秘的山水画卷;连成一片,酷似一座天然雕塑公园,令人不禁地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景区内还有人们熟悉的“长城”、“富士山”等景点和许多待开发的景点,游人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给它们命名。

复前行,可以看到森林、湖泊景观。则岔石林的植被保存十分完好,进入森林深入,枝头鸟语声声、悦耳动听,艳丽的野花开遍大地,好像进了一个鸟的世界,花的海洋。高山杜鹃是这里特有的一种木本花草,一簇簇、一片片层林尽染;草原之花格桑花和金莲花,蓝晶晶、黄油油的,秀美诱人,还有近百年树龄的国家保护重点紫果云杉。游人在这里可以倾听百鸟歌唱,欣赏争相绽放、千姿百态的野花,驻足湖泊小溪,宛如进入悠悠仙境。

则岔石林是岩溶作用形成的岩溶地貌,又叫喀斯特地貌。它是距今约3亿年前下石炭统的灰岩经岩溶等地质作用形成的,是在沟侧山坡上,岩层节理尤其是垂直节理发育的条件下,经溶蚀一水蚀作用切割后,形成的无数锥状、塔状或其他形状的相对独立的山峰,又经后期多次抬升,峰大都被磨圆。石门也是由于密集的垂直节理经碎裂分化和水流的溶蚀、冲刷不断扩大,日久天长才慢慢形成的。

壁立千仞、刀劈斧削般的则岔石林,以其鬼斧神工的奇特造型和森林茂密的秀丽景色,以及流传千古的神奇故事,可与昆明石林媲美,与四川九寨争秀,与西岳华山竞奇。

尕海湖

尕海湖,藏语称“姜托措柑”意思是“高原古湖”。当地牧民群众称其为“高原神湖”,又称“勒加秀姆”。湖面海拔3480米,水域面积近1000公顷,水最深处约5米,是甘南草原第一大淡水湖,湖水周边区域是青藏高原东部的被称为“地球之肾”的大片湿地,是亚洲最好的草场,甘南最著名的草原滩点,盛产冬虫夏草,被誉为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1982年被评为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1998年,与则岔石林一起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被审批为国家2A级自然保护区。

尕海湖有许多美妙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尕海滩这片明珠般的草原上,七个仙女轻歌曼舞,采摘野花,嬉戏玩耍,不小心跌落了一颗翡翠,顿时化作碧波万顷,烟波浩渺的圣湖,从此尕海湖就成为滋润尕海草原生灵的水源。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尕海湖是名叫勒加秀姆的一女神的化身,是亚洲一大山神之臣的妻子、水龙王的女儿。当年的山神派大臣来管辖这片草原,使得尕海这片草原丰美、生灵兴旺、美景如画,勒加秀姆女神对这片草原更是情有独钟,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后来大臣离去时,水龙王的女儿勒加秀姆舍夫恋地化作一汪清泉留了下来,日月不停地滋润着尕海草原,这就是现在的尕海湖,群众亲切地称之为“勒加秀姆”,视为“神湖”、“圣水”,认为尕海这片草原已神灵化了,“勒加秀姆”的血液变为湖水已渗透到尕海草原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之中。据说人喝了湖水,无病无灾;牲畜饮了湖水,能产双子;鸟类啜了湖水,飞的更远。如果恶人亵渎圣水,将会飞砂走石,山摇地撼,女神远走高飞,湖水不见去向。或许是巧合,自1995年以来,由于天气持续干旱,草原“三化”严重,人为的滥挖草药破坏植被,尕海湖曾一度趋于萎缩,湖水水位下降,昔日丰韵的姿容已不再现。于是禁止一切破坏草原的行为,清理湖边的一切不净和污染之物是当务之急。当地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和治理草原“三化”,加强湿地保护,维护生态平衡,花巨资围圈了湖周边草场,修渠引来雪山深处的忠琼河流放于湖中,以补给水源。尕海湖重现昔日丽姿,波光粼粼,美丽诱人。

尕海湖四面环山,圣洁的“多诗曲果”(意为“岩缝清泉”)水从东方注入;发源于南山的琼木丹曲、翁尼曲、多木切曲三条河,弯弯曲曲地流过周边那些乳房一样丰满地隆起的山丘和油画一样浓墨重彩的草原,与洼地泉水相会,流入湖中。“多诗曲果”是尕海湖的中枢神经,它的源头自显六字真言,凸起的手指般粗的白石子如羊脂,桌面大的青石底好象是一块特制的玛瑙,笔迹凝重大气,有很强的立体感和浮雕感,非凡人所能。于是,人们把“多诗曲果”视为至高无上的神泉,极为崇拜和敬畏,经常到泉边朝拜煨桑,敬献哈达和鲜花,以求神灵保佑“勒加秀姆”永驻尕海草原,尕海草原永远人畜两旺。据说,“多诗曲果”神灵很灵验,凡求祈者都能实现心愿。

“多诗曲果”,来自尕海湖东方那座充满灵气的小山丘;来自一片祥光普照的妙香佛土。从远古起它在昼夜不息地流淌着,从地下通道注入尕海湖中,为“勒加秀姆”送来生机,送来给养,送来新鲜的血液,永恒的希望。

几千年来,“勒加秀姆”用自己的乳汁,喂养着广袤的草地、雄峻的高原,使它们永远保持活力、年轻及经久的生命。

尕海湖是美丽的。每天清晨,平静的湖面上笼罩着一层轻纱薄雾。阳光扯去轻纱,洒在湖面,浮光耀金。湖西北方一座皑皑雪山压青山之上,这就是雄伟壮丽的李恰如主峰。遥望,冰山纵横,铺金盖玉。主峰左右又有两峰相连。雪山像是亭亭玉立的藏族少女,俯视湖中,整理姿容。峰顶的冰山积雪闪烁着一种玉石般耀眼的白光,山腰祥云缭绕,象是雪峰的侍女,与晶莹如玉的湖水构成了一幅山色湖光的绮丽画卷。

尕海湖草原景色壮丽,风光秀美。特别是夏秋季节,尕海湖畔,山青水碧,百花盛开,景色迷人。只见350平方公里的坦荡广袤的草原上碧绿如菌,仿佛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花绒毯,水草随风摇曳,起伏如浪,涌向无边无际的天涯。满山遍野都是色彩缤纷的野花,婀娜多姿,把草原打扮得万紫千红,花团簇绵。一群群牛羊宛如朵朵飘动的云彩,似繁星点点的帐房棋布在草原,青烟袅袅,飘出阵阵奶香,偶尔远处有清亮悠长的歌声传来,在草原上空久久回荡,令人心醉,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尕海湖,像是一颗翡翠玉盘镶嵌在高山、草原之间。天高气爽,碧空如洗,苍穹无垠,湛蓝的天空,不时飘着朵朵雪白的云彩。蓝天、白云、碧水、绿草交相辉映,如诗如画,使人飘飘欲仙,恍如身居琼台天府。

傍晚,西下的夕阳圆如磨盘,亮似火球,霞光溢彩。一阵晚风掠过,霞光便顺风形成一抹桔红的光亮,却是那样的遥远。桔红的光亮中濡着嫣紫,透着橙黄,又镶着金边,犹如展开一匹华贵的金缎,光彩夺目。高原燃烧了,满满的一滩金哈达,层层金光一直铺到脚下。周边群山的峰顶,刹那间也变成了金铸银雕一般,放射着灼灼光华。草木也是簇簇拥拥的锦团,半山上色彩斑斓,河谷则愈显幽幽宁静。这时,眼前的湖面闪烁着明镜似的光华,亮得透澈,不染丝毫尘埃,自西而南平平一带金光,放射出珠光宝气,令人目眩。夜色淡淡,一片空朦,已分不清湖天在哪里相接。这时,紧紧卧贴在山顶的那一丝红光忽然间拉扯出一道乳白的光亮,倾刻间濡染了大半个天空,渐而乳白的光亮中竟泛起墨绿,金黄、娇红、淡紫的光彩,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仙境。

尕海湖不仅有高原湖泊特有的旖旎风光,而且还是鸟类的天然乐园。每年春末夏初,成群结队的白天鹅、灰雁、斑头雁、灰鹤、棕头鸥、赤麻鸭、绿翅鸭、针尾鸭、鸬鹚等近百种候鸟按照它们祖先开辟的航道,离开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印度、尼泊尔等越冬地飞来,在高原圣湖安营扎寨,生儿育女。特别令人兴奋的是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一群群地在这里栖息,越夏繁殖,成为甘南高原的一大景观。从此,神女“勒加秀姆”乳汁又将久违的黑颈鹤儿孙般哺育成长,展现出融入大自然的生命的和谐、壮美。现在,在祖国版图上青藏高原东端这块并不起眼的地方新画上了一个与世界珍禽黑颈鹤栖息繁殖紧密相关的圆圈。

金秋的草原日渐变凉。这时候圣湖上的幼鸟已长得羽毛丰满,能远走高飞,它们的双亲才带着它们到处去游荡、觅食。有的到附近沼泽草间去消夏;有的到清澈幽静的山溪去栖息;有的到环湖周围的河汊里去嬉戏;有的悠闲漫步,不时低头啄食;有的展翅腾飞,翱翔天空。这时的尕海湖鸟声鼎沸,充满生机,简直成了鸟的世界,鸟的乐园,鸟的天堂。而最吸引人的还是黑颈鹤,它那刺破长空的唳鸣,多姿多彩的舞姿,别具魅力。这时候黑颈鹤已完成了生儿育女的任务,准备与其他候鸟一起南下越冬。据说,知恩的黑颈鹤临走时低飞湖面三圈后才恋恋不舍地离湖而去。黑颈鹤的到来和离去,留给草原上的人们永远是蓝蓝的天、绿绿的地、清清的水……

西仓寺

西仓寺,藏语称“西仓噶丹谢珠曲科琅”,意为“兜率论修****洲”,是碌曲县著名的格鲁派寺院,在安多藏区享有较高声誉。

西仓寺背面山形似银色卧象,正面山形极具吉祥八瑞相,顶峰祥云缭绕,色异常幽静,显得特别静谧、神奇,令人不禁感受到这是一处灵息吹佛的圣域,一片祥瑞四溢的宝地。该寺始于1839年,由第三世德哇仓·嘉央图丹尼玛在西仓十二部落原有的几座小寺院的基础上,合并改建而成,距今有160多年的历史。后由寺院所属部落献寺于第三世嘉木样活佛,遂成拉卜楞之属寺,委派“更察布”(代表)、法台、经师、僧官管理寺院及所属部落的一切事务。第三世嘉木样活佛、第三世德哇仓活佛等活佛与高僧,都做过西仓寺的法台,为西仓寺增光不少。

西仓寺的学规、节日等大多都类同拉卜楞寺。《安多政教史》载,清朝皇帝曾赐匾“般若洲”于该寺。时至上世纪50年代,业已建成闻思、续部上下院、喜金刚、时轮金刚、医学等六大学院,有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经堂、佛殿、护法神殿、大小囊钦18座,佛塔2座,讲经院2处,僧人500余人。该寺1966年被毁。1982年在第八世金座活佛德哇仓嘉样图丹嘉措活佛的深切关怀和亲自主持以及广大僧众的积极帮助下,闻思学院(大经堂)、丹真佛殿、南木赛佛殿、华丹拉姆护法殿、乃强护法殿及佛宫囊钦、嘛呢转经房、众多僧舍等得到迅速恢复,现有僧侣150多人,已成为这一地区宗教活动的中心。不仅满足了广大信教群众朝圣拜佛的精神愿望,同时,也为碌曲县增添了一处亮丽景点。

2006年9月3日至6日(农历八月十一日至十四日),金座德哇仓·嘉样图丹嘉措活佛在西仓寺前水草丰美的开阔草滩,举行了规模宏大的时轮金刚大法会。法会举行几天前,虔诚的信徒们就急不可待地从四面八方涌集到西仓寺院周围。支起的白色帐篷就像一夜细雨摧生的白蘑菇,遍布草滩上、洮河畔、林木间。近处的人连续不断地往同一个方向赶。仅以合作市为例,大讲经的这天凌晨,全城除了夜色仍不合时宜地滞留在小城上空外,几乎一切都提前苏醒了,都在行动着。天还是黑乎乎的,街上却已经十分热闹了,脚步声、呼叫声、发动机声,交织成一片;车灯大开,拖拉机、中巴、大巴、班车、出租车、摩托车都在奔驰,喇叭声此起彼伏,全都驶向100公里处的西仓寺院讲经点,有数百名交警昼夜值班,疏通从各地汇集而来的各种车辆,有时交通仍不免陷入堵塞。而更多的牧民则是从夏季牧场倾家而来。在讲经草滩的北方,一面缓缓而上,延伸几千米长的草坡上,则是人的洪流,凡是能站立的地方都挤满着人;洮河南岸长达几公里的河滩林间,白色的帐篷及身穿红的、白的、蓝的各色衣服的人群,恰似片片锦缎,把整个草滩点缀得格外绚丽。身披红色袈裟的僧人,在金席活佛将要讲经传法的顶端竖有金灿灿宝塔的高大华丽的帐篷前,跌坐成一片,后面是数万名信徒。在缭绕的桑烟和优美动听的佛殿音乐中,金座活佛德哇仓·嘉样图丹嘉措缓缓步入帐篷,就座于法席之上,用极具穿透力的声音领诵佛经,帐篷前跌坐的数千名僧人跟着诵经,声如雷鸣,响彻四方。人们纷纷起立,只见无数夹着数目不等钱币的哈达纷飞,前面见到佛容的人们双手合什,眼睛微闭,喃喃自语。站在后面及远处四方的人向着活佛讲经的帐房五体投地,磕起了长头。人群中夹杂的中外游客,他们也受到了这虔诚的礼佛气氛感染,纷纷合掌祈祷。人们有着同样肃然的表情,面部都闪耀着神性的容光。无人高声喧哗,众人只是默默地倾听金座活佛的讲经传法。在讲经的后几天,人数有增无减,摩顶的这一天达到了十二、三万人。据碌曲县有关方面不完全的统计,讲经期间,有僧众10万余人,其中来自甘肃、青海、四川、西藏几十个寺院的大小活佛及僧人上千名。引人注目的是,其中还有来自云南、浙江、上海、北京、天津、陕西等省市的汉族佛教徒,以及海外华侨信徒。这次时轮金刚大法会人数之众多,规模之宏大,在碌曲高原是空前的。这是金座活佛德哇仓·嘉样图丹嘉措活佛崇高威望和极大影响的充分体现。

碌曲旅游的体验

在这里的感受与城市吵杂的声音、拥挤的人群、光怪陆离的建筑等人文景观有所不同,而是一种原生态的心路里程般的体验

感官的体验

“看”—— 群山斗绝草原平展,缓缓流动的洮河之水,雪山地貌的雄伟,葱郁的灌木丛,水墨丹青般的湿地奇观,神秘的藏传佛教以及厚重的民族习俗,从中领略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和藏族文化的绚丽多姿。

“听”—— 风在草原、山峦的肆意挥洒,藏族弹唱的天籁之音,藏族歌手撼动心灵的绝世之响,牛羊亲昵的鸣叫,鸟儿婉转的歌唱,昆虫唧啾的细语,那是最贴近自然心脏的声音。

“闻”—— 泥土、草丛、花朵、雨滴、葱郁的树木散发的芳香,走进首曲草原,有万物最纯粹的气息。闭上眼睛,让嗅觉来分辨一下身边的环境,那是来自远古的气息。

“触”—— 人与自然的亲近与和谐,是通过真实的接触来感受和实现的。这也是生态文化观光旅游所提倡的,以看、听、嗅、触摸等,与自然进行最近距离的交流,全面地认识和感受自然,感知自然。

“尝”—— 品尝真正绿色的牛、羊肉和鲜奶,亲手拌的藏粑,自己采自草原上的新鲜蘑菇,体会,传统牧家饮食的文化内涵。

从感官的刺激到理性的思考,如科学考察或科普活动等经历过程,加大对本地区地质地貌、河流地貌、雪山景观等灌木丛林景观组成的了解,和对藏族深厚文化的感知,来拓展草原原生态文化旅游业的文化内涵。

理性的享受

在这里的旅游过程是一种独特的享受,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心灵之旅,是一个由感性感知上升到理性理解的审美过程,是审美境界的最高层次。

享受宁静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和它的美景一样具有迷人的魅力,生态旅游区同时也是野生动物的家园。这里的宁静使野生动物没有受到惊扰,处于一种纯自然的生存状态,人与动物和睦相处,令游客尽情发挥自己的情致和兴致。

欣赏自然美丽的花朵和晶莹剔透的水滴是植物生命的精华也是大自然的精华;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和它的美景一样具有迷人的魅力;保护区内的动物则是生命最为活跃一种奇异景观。

感受差异文化的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一样具有迷人的魅力。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传统,这将有助于和他们和睦相处和相互了解。在和睦相处中会发现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本身也是一道风景。

体贴自然为自然环境送上一份爱心。自然保护区中往往有迷人的风光,动人的场景,但是在有些地区植物生长繁衍缓慢,特别是高原区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一旦毁坏则难以自我修复,这也就意味着这里的生态系统的异常脆弱性,要求到这里旅游的客人从自我做起做好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碌曲的民俗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碌曲藏族人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居住、饮食、衣着习俗,以及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人生礼仪,还有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娱乐、节日等文化积淀。也就是说形成了居住民俗、服饰民俗、婚姻民俗、节庆民俗、信仰民俗、娱乐民俗、丧葬民俗,其中任何一项内容,就对国内外无数民族学家、民俗学家、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及作家画家们产生巨大的诱惑,趋之若鹜,有的近似于痴人,都乐此不疲地到这里进行调查、考察。在研究上的某项成果,常常具有填补世界空白的意义。不仅如此,凡是到碌曲旅游观光的人,也都想了解一点其中的奥秘和相关的一些常识。

碌曲锅庄舞

“锅庄”是圆圈舞的意思,是广泛流传在藏区的一种古老歌舞。在碌曲县境内广泛流行,它的表演形式是男女围成圆圈,歌舞同步进行,女的动作小而含蓄,男的动作大而奔放。基本手势是随步伐而自然摆动,规范后有“前后甩手”、“单手甩袖”、“双手绕花”等动作。锅庄舞刚开始时动作平缓,舞姿矫健豪迈,曲调深情委婉,进行到中间时,舞步和曲调逐步加快,转为中板舞,舞姿粗犷奔放,曲调激昂热烈,结束时加快板舞,挥舞衣袖,飞腾旋转,热情激荡,进入舞蹈的高潮阶段,锅庄的内容多以颂扬宗教、颂扬生活、祝福父母、热爱家乡为主,舞曲以赞颂开场,人员可多可少,十人,数十人,上百人甚至上千人均可以进行表演。勤劳而智慧的碌曲人民在漫长的农作和游牧生活中,逐步创作了以颂扬宗教、赞颂生活、祝福父母、热爱家乡为主的“碌曲锅庄”。如今,碌曲锅庄已成为一种草原传统民俗文化表现的艺术形式,不仅包含着丰富的藏舞文化,而且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展示民族风情的特殊演艺方式。

碌曲锅庄在表演形式上比较灵活,草滩、庭院、广场、舞台等均可为场地,人员可多可少,十人,数十人,上百人甚至上千人围成圆圈,歌舞同步进行表演。每年8月在夏泽滩举办的锅庄舞大赛活动,已成为充分展示碌曲独特的藏族传统服饰,高雅的民族艺术生活的一项重要文化节庆活动。

民居

碌曲的传统民居多姿多彩,不仅有可随时迁居的帐房,也有固定的土木结构的房屋,还有以石为材的碉房,更有独一无二的塌板房。当然,现在不少地方修起了新式砖木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建筑。但古老的传统民居仍然是人们可爱的家。

说起民居,要首推牛毛帐房。1987年5月23日的午后,碌曲县城晴朗的天空突然被滚滚而来的乌云笼罩,接着电闪雷鸣,狂风带着雨点席卷而来,雨越下越大,不多时乒乓球大小的冰雹倾泻下来,地面瞬间被厚厚的冰雹覆盖,屋顶的瓦片被打得粉碎,街上行驶的北京吉普的顶篷被打穿,驻军骑兵连的马匹被打得见屋就钻,到处躲藏。一个多小时后,雹过天晴,人们在县城附近看到不少羊和小牛犊被打死,全县死亡家畜220头(只),受伤18人。听说碌玛交界处的嶂山还被打死了躲在布帐房里挖虫草的人。然而牛毛帐房却完好无损,只是漏了点雨水。经过这次雹灾,好多外地人才明白了牛毛帐房从古沿用至今的道理。碌曲高原气候万变,风雪雹雨不能预测。牛毛帐房柔韧牢固,防风雨、御严寒和抵抗冲击的能力是无可替代的,那场罕见的冰雹砸坏了房屋,砸穿了汽车顶篷和布帐房,使人畜受到了伤害,而牛毛帐房却安然无损。

碌曲人把牛毛帐房叫“哇”(意为毛屋),即“家”之意,用纯牛毛褐子缝合而成。一般呈四角形,一面留门。帐房正中间用一横杆作梁,两竖杆作柱,从内支撑起来,四周用牛毛绳拉紧钉在地上,帐房边缘用牛毛短绳打牢,四周再挖沟叠土,以避风排水。也有黑顶白边和纯白色的棉布帐篷,是作旅行和“浪山”时用的。也有一种半永久性的帐房,四周用草皮垒成短墙,成者把晒干的牛粪沿帐篷垒成短墙挡风。帐顶留有方孔天窗,阳光从天窗照射下来,帐内从早到晚都保持充足的光线,天窗除采光,还有通风走烟的作用。天窗正下方置一长方形土灶,藏语叫“洁布”或“森搭布”,左右两面底部都开有通风口,也是掏灰口和掏火取暖的出处。灶中间置做饭熬茶的大锅,入口的左边堆放燃料,便于主妇使用,左边往里放置锅、盆、桶等炊具。对门靠帐边摆着木箱和牛皮袋,里面存放衣物、粮食。帐房入口处的柱子上挂着主人经常使用的牧鞭、马绊和皮绳等用具。帐房最里的正尊位是祭坛(神龛),供奉着佛像,佛前摆放着铜制的净水水蛊,点着长明的酥油灯,为主人积德。在帐房左边,一根高杆上悬挂着被称为“嘛呢达吉”的五彩经幡,随风飘曳,为主人驱疫消灾。杆前设有一个半人高的土台,上面堆放着祭品,点燃后青烟袅袅,为主人祈福。离帐房不远处栽一根木桩,拴着藏獒,为主人保驾。由于各家人数的差异,帐房也有大有小。一般的帐房供牧民自家居住,最大的帐房能容上百人,可用于众人的聚会。牧民要搬迁时,把牛毛帐放倒后分为两半叠好用一头牛驮了就走,大的有分为四片或八片的,用两头牛或四头牛驮,无论大小搬迁都十分方便。因此,就有了“牧民的生活驮在牛背上”的说法了。

朋友,当您走进碌曲草原时,自然少不了走进牧人的家中。只要您撩起了同样由牛毛织成的帐房门帘,您便进入帐中了。这时候,您千万别忘了帐中的习俗。

碌曲草原的牧民热情好客是出了名的,人们把客人的到来认为是对他的看得起,因此视为荣耀的事。当您走进帐房时,首先要按主人的安排入座,一般以灶为界,分男右女左。您要给主人献哈达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给长辈献哈达,只能将哈达献在手里,不能往脖子上挂。而长辈和年老者接过后又会转挂在您的脖子上。这时候,您可不要误会,这不是老人不愿接受您的哈达,而是为您祝福的意思,您可不要马上取下来。当热情的主人端给您喷香的美酒时,要用双手去接,用右手无名指沾着美酒往空中弹扬三次,然后慢慢地喝。这样,主人的好感从内心到外表,都能让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当煮好的手抓肉摆放在您面前,自然不要客气。但是在用刀割食手抓期间,要特别注意一个细节,那就是在相互递送刀子时,将刀刃朝下刀把给对方,反之,就被视为是不礼貌不友好的行为。不要拿出自己带来的鱼虾等水生食物及驴狗等奇蹄类食品送给牧人,这些东西牧民是忌吃的。在帐房里,千万不能在供灯上接火吸烟,也不要触摸佛像和跳越佛像、经典及一切宗教用品和食品衣物。如果您在牧人帐中过夜,脚不要伸向上方的祭坛。不可以将垫子拿起翻铺或被子翻盖。另外,在帐中随地吐痰擤鼻涕是很不礼貌的,离开时更不能把吃剩的骨头、擦手抹嘴的餐巾纸等投入灶中。在牧民的信仰中,灶神是最爱干净的神灵。为了表示友好,在见面时握手、碰额头都是可以的,唯独不能拍对方的肩膀。

牧人帐房中应注意的事情不少,但并不约束人的情感,每一个旅游观光的人,只要你善解人意,您完全可以在帐中纵情歌唱,开怀畅饮,倾诉自己的心声,帐房内的世界同样使您的身心飞跃起来……。

在碌曲牧区随处可见的是帐篷,在农区特别是洮河沿岸,更多见到的是平顶碉房,俗称“墙包房”。碉房顾名思义即形似碉堡之房,从外面看不见一根木头,以石砌墙,窗户少而小,冬暖夏凉。现在,除寺院建筑外,这种形式的房屋已逐渐减少。碉房是碌曲藏族先民根据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创造的建筑形式,它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卵石,毛石和土层砌筑外墙,为了保持结构的稳定性,石墙砌筑时逐层迭砌,交错搭接,用水石泥浆胶结,内壁平直,外形方整,棱角突出,收显分明,形成上小下大的平顶式木石结构,这种石砌由于刚度强,并有隔热防寒和施工方便的特点,而逐渐成为石墙传承重梁墙体系,这种“垒石为室”的方法,尤其适应河谷山地分层台筑的建设,成为碌曲藏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在山间河谷众多的错落有致的碉房连在一起,非常壮观,加上房门屋顶纷纷飘扬的象征蓝天、白云、大地、江河、火焰的五彩经幡,把碌曲高原装扮得更加美丽。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气势非凡的寺院。在空气都弥漫着藏传佛教气息的碌曲草原上寺院随处可见。县内现有寺院8座,红教扎仓一处和尼姑寺一座。其实,寺院建筑的风格与碉房相似,但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更给人以气势非凡的感觉。最著名的寺院当属郎木寺、西仓寺,我们到现场后再向各位游客朋友作详细介绍。

碌曲民居风格形式丰富多彩,有着世世代代的流传下来的古老的传统习惯。就建筑艺术而言,属整个藏区建筑范围之内,同样在国内外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居住文化而言,同样有自己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宗教特征。

游客朋友们,我们大家知道,人文景观,是人类意志和智慧的体现,内容复杂不同于自然景观,一目了然,因此,我们在游览和介绍人文景观时,尽最大努力使各位有所见,有所闻,有所识,有所得。

饮食

糌粑是碌曲人喜爱的一种食品。藏族情歌里唱道:“我俩是木碗里的糌粑,要拌成一个疙瘩”。意思是两个有情人的爱情结合如同酥油糌粑一样香甜。

糌粑是酥油炒面的藏语译音,汉语称“炒面”,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备的主食,历史十分悠久。在我国先秦古籍《周礼·天宫》中就有“羞笾之食,糗饵粉糍”的记载。“糗”,古语意即干粮,炒米粉或炒面。这说明春秋战国上至商周时期,我们就有了炒面。

糌粑的主要原料是青稞,色亮味美,营养价值高,是糌粑中的上品。糌粑磨制前,先要对青稞进行精选,把其中的空瘪麦粒、野生植物籽、石子、土块等其它杂物除去,留下饱满的青稞粒。炒青稞时,先要把干净细砂在铁锅里烧热,再将约一捧的青稞放入锅中细沙上用文火不停地翻搅,到全部呈琥珀色或开花之后,便迅速连沙倒入锅形筛内筛,并立即将沙子筛回炒锅里,锅形筛里剩下炒好的青稞。炒青稞可是个技术活,普通人可炒不了,不是不熟,就是炒糊了,弄不好还烫了手。磨糌粑多用水磨。您若看见河边支流上一座孤零零四方方的房子或者远远听见单调的无休止的时而跳起的“嗒嗒嗒嗒”声,间或伴有一两声清脆玲铛响起那就是水磨了。牧民最喜爱吃藏区通称“勒高”磨出的糌粑。因这种人工手摇磨出的糌粑既喷香又白净。牧区妇女们一次只磨够吃两三天的,吃完再磨,保持新鲜,磨多了吃不完就会把糌粑特有的香味散发掉。此外,早年前这里就有了电磨房,但牧人说电磨的糌粑味道没有石磨的纯正。说起糌粑的吃法,那更有意思。糌粑时,先在碗中放一块酥油,倒少许热茶融化,然后放糖盛炒面,再放上曲拉用手拌。先用食指向碗底轻捣几下,然后从碗的周边将炒面一点一点地压入茶水,边压边搅匀,等干湿恰当,就用拇指抠住碗边,四指和掌心合拢扣压碗心的炒面,捏成小疙瘩,藏语称作“姜地”,这时即可食用。如果面、茶比例不适当,干了,松散不能捏成团;过湿,则粘粘糊糊。未吃过糌粑的人到了牧人家,望着碗里高垒欲塌的炒面,不知该如何下手,这时热情的主妇看您为难,便把手洗净,替您代拌好,此情此景让您长久地不能忘怀。祖祖辈辈吃糌粑长大的牧人,在拌糌粑时,能点粉不撒,滴茶不漏。糌粑吃起来酥软喷香,奶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润,十分可口,它那股特殊的味道远非用语言所能表述的。糌粑是高脂肪、高蛋白和糖的混合食物,营养丰富,热量高,充饥且又耐寒。

糌粑和一些食品一样,是应实际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大约在六、七世纪,藏王朝武力很盛,兵强马壮。由于各部落之间经常性的摩擦和纠纷,尤其外族时常入侵,因而战争不断。在频繁的战争中,由于藏族地区雪山草地相隔,路途遥远,交通十分不便。每逢战时,长则几年,短也要几月,必须有充足给养。正是为适当应这种战时的情况,产生了糌粑这种携带方便,食用简捷,易贮存、营养好的食品,故而受藏族人民所钟爱。历经千年,在碌曲藏族群众生活普遍有了提高,饮食结构和习惯在逐步改变了的今天,糌粑在人们食谱中仍是最受欢迎的主食。

酥油是碌曲牧民食品之精华,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碌曲人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结晶。牧民们拌糌粑、打酥油茶、炸面食乃至敬神供佛,点酥油灯、煨桑、涂抹象征神灵的树木石头,都离不开酥油。酥油以其独特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在我国奶制品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历代诗人学士赞不绝口,曾留下“十万军城百万灯,酥油香暖夜如蒸”的诗句。2000多年来,酥油一直是碌曲藏族人民生活中一种无可替代的主要食品。夏秋打制的酥油色黄如金,冬春打制的酥油则色白如雪。酥油是营养价值极高的食用油脂,脂肪含量高达百分之八十至九十,并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A、核黄素、尼尔酸等成分。每500克酥油在人体中所产生热量可达4000千卡上下,所以食用后能耐饥寒,可增强人的耐久力。体弱多病者常吃酥油,可以强壮体质,能很快使身体康复;老年人常吃酥油,可增加活力,延年益寿;小孩子吃了可以长得更快、更高、更强;产妇多吃酥油,可以增加乳汁,滋补身体。碌曲生产的酥油品质优良,远销省内外,特别是在拉萨酥油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酥油是从牛羊乳中提取的油脂。每逢早、晚鲜奶烧煮后倒入盆中冷却,将凝固在奶表面一层厚厚的奶油提取装入器皿里,使之略微发酵,然后倒入打酥油桶里,用一块比木桶内径略小的上面掏有三角形或方形的几个孔的木制活塞上下冲捣近千次,并不断加冷热水调节温度,直到油奶分离,使油脂浮出表面凝固而成。牧人最喜爱食雌牦牛、犏雌牛产的酥油。可配以糌粑、大米、面粉等制作各种美味食品,或制成酥油茶饮用。也可以用润肤、点灯和制作酥油花。酥油在藏区的用途之广,功能很多,如非亲自目睹,简直令人难予置信。每年夏秋,碌曲草原,草肥水美,气候宜人,正值膘肥体壮的母畜产奶的旺季,是提取量多质佳酥油的绝好时机。在那辽阔的草原上,灿烂的阳光洒满了牧场,肥壮的牛羊悠闲地啃食着青草, 远远望去,似珍珠玛瑙,星罗棋布;似片片云朵,飘来荡去,好一派安谧、宁静的高原风光。此时到处都可以看到姑娘们在打酥油,边打边歌,情趣盎然,更富有诗意。

酥油,藏语发音为“玛”。酥油不正像妈妈抚育儿女那样抚育着高原人吗;藏民族正像童孩依恋妈妈那样常常地依恋着“玛”。

茶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日常饮料,也是接待亲友的应酬品。茶的品种很多,风格各异。在各种茶中,藏区的奶茶算是风味最独特的茶了,它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醇香,而且有醒脑提神、消困解乏、生津止渴等功能。在高原寒冷干燥的环境中,更有滋润咽喉,消食化腻的效力。吃完糌粑或手抓羊肉,再喝几碗奶茶,一天之内,很难出现饥渴之感。而肉食引起的维生素C缺乏,也要靠奶茶来弥补的。奶茶更是抗风御寒的灵丹妙药。隆冬季节,千里草原,冰封雪飘,喝碗香美的奶茶,顿感身上增加了一股热流,可以使你从内到外感到温暖,久久不散。难怪在碌曲牧民帐房,一年四季奶茶飘香,分外诱人。不管你是熟友生客,只要进入帐房,主妇首先向你献上一碗热气腾腾、香气袭人的奶茶,令你顿觉其中蕴含着碌曲牧民的深情厚谊。

牛奶古来是一种在全世界都负有盛名的营养佳品,更是游牧民族的主要饮料和食品。早在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内地,随着“茶马互市”的交往,茶叶也进入了藏区。勤劳聪明的藏族人民用本民族喜爱的牛奶和茶叶相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奶茶。到了清代,妙不可言的奶茶进入了宫庭,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御用品。清代的乾隆皇帝十分喜爱饮用奶茶,曾用新疆和田玉琢一白玉错金嵌宝石的奶茶碗。据记载,乾隆皇帝曾用此碗,赐奶茶于视如宝冠的雪域藏区的大国师禅师及清朝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以示妙觉圆通,辅国显教。

奶茶喝起来香甜,制作起来也很简便快当。先在锅或壶中加入冷水,放入适量的伏茶、松潘茶熬煮,至茶水变成赤红色时,倒入鲜牛奶,再煮沸,视其色呈浅棕黄色,茶、奶、水交融一体后即可食用。如果再加上适量的酥油和精盐,在特制的木茶桶中上下抽打约5分钟,便可成为滋味悠长独特的酥油茶了。

奶茶是碌曲广大藏族人民最喜爱饮用的一种传统饮料,也是款待客人的佳品。逢年过节、迎送嫁娶,又是敬客的第一道饮料,称作年茶、喜茶。现在帐房奶茶从牧区传到农区,从高原传到城镇,从国内传到国外,其他各族人民也广泛饮用。

此外,乳制品还有为大众所喜好的酸奶、曲拉等。酸奶是把煮沸的牛奶盛入器皿中,待温而不烫时放入酸奶引子,在恒温下发酵而成,为半固体状,白嫩清爽,是解渴,去热、健胃及清肥增寿,生发美容的高级食品。曲拉是提取酥油后的奶液煮沸后形成的沉淀物,也可以直接食用或晾干后作为糌粑佐料,又香又脆。

更值得一提的是,最具特色的蕨麻哲则,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蕨麻、大米、酥油、白糖合烹的一种具有高级营养的藏族传统美食,汉语称“蕨麻米饭”。据说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和猪八戒偷吃的“人参果”就是蕨麻。这种富于神话色彩的山珍,是碌曲草原最著名的土特产。蕨麻哲则烹制方法讲究,一般将大米煮至七八成熟,捞去后用冷水去面汁,伴以酥油,再放入笼内蒸熟,另将蕨麻煮熟,酥油溶化,食用时则在一个龙碗内将大米和蕨麻各盛一半,加上白糖,浇上酥油而食,味道隽永,越吃越香,百食不厌,不失为草原一珍。

碌曲的肉制食品基本是牛羊肉制品。主要有手抓羊肉、灌肠、风干肉、藏包、多食合(石烧)、大烩菜等特色食品。牛羊肉营养丰富,脂肪、维生素及蛋白质含量极高。上世纪70年代甘肃农大甘南高原植被普查工作队调查时发现碌曲草原深处1平方米的牧草中含有七八种草药,因此,有人说:“这里的牛羊吃的是冬虫草,喝的是矿泉水,拉的是六味地黄丸”。这虽然是句玩笑话,但是从一个侧面足以说明高原牛羊肉及乳制品营养特别丰富的奥秘所在。

手抓羊肉是碌曲别具风格的羊肉吃法,尤以开锅肉鲜嫩脆香,被誉为手抓肉中的上品,在全国也颇有声誉。这与广大牧民依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和肉食多、粮菜少的草原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因为吃时一手抓肉,一手拿刀,故名“手抓”,据传,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碌曲草原上手抓羊肉,色、香、味、形,都代表了草原牧人的粗犷、豪放、热情、虔诚和好客的性格,也是他们待客的上好食品。牧民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喝过奶茶之后,主人便在羊群里选出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杀,扒皮入锅,只需喝三四碗奶茶的功夫,一大盘香喷喷、热腾腾的开锅羊肉就献在了客人的座前。

这里的手抓羊肉肉赤膘白,肥而不膻,色泽诱人,爽口不腻,油润肉酥,质嫩滑软,滋味不凡,余香无穷。

手抓羊肉的烹制也很讲究,关键是要保持其原始的风味。把新鲜羊肉放入锅内清炖,有的只放花椒,不放食盐;有的什么佐料也不放。肉炖至七八成熟即捞出食用。如果用小巧精美的藏刀或用客人自带的心爱的小刀切割,更另有一番情趣。

碌曲牧人吃手抓羊肉还有一些风趣的习俗。如先把“苍拉”(带尾羊臀)、“章郭”(胸脯)敬献给最尊贵的客人,尔后,其他人才可抓肉共吃。当地流传的藏族谚语说:“把锦衣美服留给自己,把珍馐佳肴献给别人”;又说:“投石于河是问渡之方,献美食于人是尊客之道”,这充分反映了碌曲藏族群众待客的一片赤诚之心。在生活水平普遍低下的那个年月里,主妇们还常常把最好的食物珍藏起来,不让馋嘴的孩子染指,为的是一旦来了客人,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孩子们常常盼望着来客。一客进帐圈,孩子们争相引路,希望把客人请到自己家中,以沾美馔余惠。在牧区还保留着一种有趣的习惯,男青年第一次到恋人家,未来的岳父一定要敬他一节羊脖子。这是羊身上很难把肉吃尽和脱臼的部位,目的是以此来考验女婿的本事,久而久之,“羊脖子考女婿”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

灌肠也是碌曲牧人家一道特色佳肴。一般有血肠、肉肠、面肠、肝肠之分,尤以血肠为最。因此牧民宰羊必灌血肠,有句话说:“不灌血肠妄宰牛羊”,可见血肠诱惑之大。碌曲牧民杀牲不用刀,而用绳索勒紧口鼻,让牲畜窒息而死。这个习俗除用刀宰杀放血太残忍的宗教慈悲观念外,还认为用刀宰杀,牲畜痛疼挣扎时,会把胃中之物和毛喷入血中,这样的血不洁净。用绳绑口鼻窒息而死的牛羊,血流胸腔中,无污可染。取出的血盛在盆里,乘热撒上盐搅匀,血液不易结成块,保持鲜嫩。

灌血肠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牧人能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把血灌入纤细如小指的羊肠里。他们首先洗净羊肠,接着把从羊肚或羊腰子上扒下的油和羊脖子肉切碎拌入血中,加盐和花椒粉拌均匀备用,然后把洗净的羊胃取出,用一根比筷子还要细的木棍,把连在胃上的肠子插入肠衣,再把拌匀的羊血用勺或小碗舀入胃里用手慢慢捏挤,不多时血肠便出现羊肚子内的原形状态,这时血肠就已灌好了。真是别开生面,令人叫绝。煮血肠也是一门技术,水烧开后把血肠轻放入锅,边煮边翻,当煮到肠内气体澎涨时,用粗针或削尖的木棍轻轻刺入肠壁的鼓气处,排除空气,不使血肠暴裂。在排气时看从针孔流出的汤汁,成粉红色即捞出。带一点血水的肠子,最为鲜嫩,最富营养。特别是病人或产妇经常以此来滋补强身。如果煮的太老,吃起来就不鲜嫩了。加若你初次到牧人家作客,看见带着一点血水的血肠和肉,很可能不大理解,当鼓足勇气品尝之后,才感到血嫩鲜香,味浓扑鼻,说肉不肉,似血非血,别有一番滋味,令人回味无穷,妙不可言。食后顿觉筋骨舒展,仿佛一股活力涌遍全身,不禁称口叫绝,真可谓高原美食中的奇珍佳肴。

藏语称为夏莫莫的藏包子也是碌曲藏族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别具特色的风味美食,也是牧民款待客人的佳品,每每有客人进入帐房,主人就会用藏包子款待你。

藏包子制作工艺独特,十分讲究肉馅,选用必须是新鲜羊肉,四成肥肉 ,六成瘦肉,不象汉族置于案上用刀剁,而是放置于称为香哇的小木槽内,两手各持一把藏刀往来交错切割。技术高超的人更是刀快如飞,使人眼花缭乱,顷刻间,一堆羊肉便成了肉泥。羊肉切碎后,加适量切成丁的羊板油,调之葱花、精盐和花椒水,临包时再加少许水搅拌而成。藏包皮的制作方法也很特别,不是用擀面杖擀,而是把核桃大小的面置于掌心,两只手压捏结合,一个熟练的家庭主妇,一次可捏成四五个,而且柔韧,底厚边薄。如果技术不行,压捏的面便就沾到一块不成形。用捏好的包子皮包馅,置于左手掌心,用右手朝左捏成顶端有旋涡的包子,如同朵朵小莲花。然后整齐地装入小笼,放置在旺火上蒸约十几分钟揭笼趁热而食。藏包子的特点是晶莹透明,色白油亮,肉嫩油丰,伴有青葱的浓郁甜味,风味别具,油大而不腻,鲜嫩而爽口,越吃越香,越吃越想吃。

藏包子,不仅制造工艺独特,制作精湛,吃法也很特别。由于油汤多,吃时需先从末端吮吸包子里的油汤,然后食之。不会吃的人往往拿起包子就咬,结果弄得汤水四溅,嘴烫舌麻,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各位游客朋友,这次吃藏包子时可要注意了。

提起火烧蕨麻猪肉,大人小孩都赞不绝口。这种高原特种猪,只有几个特定的草原才能生长,碌曲就在其中。这种猪以寻食被称人参果的蕨麻为主,故名蕨麻猪。是我国稀有的土生土长的特种猪。它的肉质鲜嫩,脂肪甚少,微粘不腻,味香色美,是猪肉中难得的上品,也是碌曲人民喜庆、节日、家宴、招待宾客的美味珍馐。

火烧蕨麻猪,在宰杀方法、选用燃料、烤制方法等方面与汉族烤小猪截然不同,独具特色,可称为碌曲草原上的一绝。首先杀猪不用刀,而用绳索勒紧脖子后吊起,让其窒息而死,这样小猪不流血,营养更丰富,味道更鲜美。接着除去内脏,然后又用粗线缝合肚皮,担放在燃烧喷香的苏鲁(柽柳枝)火上,不停地翻转烤炙,用木片或老刀刮毛,色泽发亮呈黄褐时即可。食用时将煮熟的猪肉盛入大木盘里,另配以调料,用藏刀分割而食。

火烧蕨麻猪,皮脆,肉嫩,味道鲜美。除了有独特的鲜、香以外,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滋阴补肾,健脾强身,尤其对年老体弱、产妇、儿童等,是既可口又富有营养的滋补佳品,有“长寿果”之称,深受国内外宾客的喜爱。据报道,几年前在广州的餐馆里就推出地道的火烧蕨麻猪肉佳肴,慕名而食者纷至沓来。后来,每1斤肉价上升为200多元,仍供不应求,提前几天预订才能吃到。如果你有机会到蕨麻猪的产地碌曲来食用火烧蕨麻猪肉,会使你大饱口福,终生难忘。

“神龙水”洮河里的石化鱼,以其味鲜肉嫩,体态俏丽,刺少质肥,蛋白质丰富而远近闻名。制法主要以清炖为主,保持原汁原味。做时先将石化鱼去鳞,剖腹,去内脏,洗净;然后加盐、枸杞和红枣放入温开水中炖制,味道异常鲜美可口,令人百食不厌。朋友们,如有机会,可细品难得的“神龙水”赐予的独特美味。

碌曲是甘南干肉的主要产地之一。传说早在唐、宋时代,高原风干肉就是进贡皇室的贡品,更是藏族男女老幼都十分喜爱的最具特色的食品。制作简便,在冬季宰杀牛羊时,将鲜肉切成条状,一些加盐,一些不加盐,挂在用草皮或牛粪或土坯垒砌的四壁扎满手指粗通风小洞的特制肉房里冻冰风干,便于保存和携带。食用时根据食用者的口味,洒上各种调料,既可生嚼,也可烧烤后食用。生嚼时又脆又香,越嚼越多,越嚼越有滋味,回味无穷;烧烤时浸油欲滴,外酥内嫩,十分可口,久吃不厌。

各位游客朋友,我为什么给大家详尽介绍了高原碌曲这么多的饮食习俗,因为旅游是一个动态的全旅行过程。包括我们通常说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环节,而食在旅行过程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更何况,藏族人认为,人生第一件事就是要吃饭。各位游客朋友自然也是入乡随俗。

值得自豪的碌曲藏族饮食习俗,历史悠久,品种纷繁,极具特色,久已脍炙人口,誉满省内外。今天介绍的这些仅仅是碌曲藏族饮食文化的代表。我们的介绍目的并不是为了解馕裹腹、一饱口福,而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如果说,在啖食“涮锅”或“烤肉”时,会使你进入“天似苍庐,笼盖四野”,仿佛体会到“大漠孤烟直”的壮景;在品尝“狗不理包子”时,又恍若置身于“侬炊香饭即沽酒,两岸春风杨柳青”的津沽风物中,那么,你在碌曲品尝纯正地道、色味俱佳的藏族饮食,观看异采纷呈、神奇美丽的高原风光,你将会发出草原神仙境,白发不虚行的感慨。

地方特产

藏獒

藏獒是藏族群众在高寒生态环境中,长期选育和保存下来的珍贵牧羊大型犬种,它对青藏高原寒冷的气候,严酷的自然环境适应力强。具有五千年的生存发展史,是我国乃至世界唯一被保存下来的原始珍贵犬种。藏獒主要分布于甘、青、川的安多地区,其中心产区为甘、青、川三省交界处的黄河首区地带。

藏獒体形高大、结构匀称、粗壮结实、略显粗糙、头大额宽、顶骨略圆、两耳下垂,呈倒三角形。嘴筒粗短,呈哈嘴状,杏仁眼大小适中,目睛黑黄。颈部粗壮,长短协调。喉皮松弛,形成环状皱褶。胸廓深宽,肋骨开张良好。腰背平直,腹部微收。臀部宽短,稍倾斜。尾大毛长,侧卷于臀上,形如绣球。前肢粗壮端直,爪掌肥大。后肢有力,飞节坚实。被毛厚,周毛粗长,绒毛软密。臀尾毛特长,头和四肢下部毛短。 毛色以黑背四眼形为主,黄四眼为佳,且黑黄分界明显,其次黑色、黄色、褐色、白色。

蕨麻猪

蕨麻猪又称山猪,是小型原始地方猪种。是由野猪驯化而来,具体来源和驯化时间无确据可考。甘南海拔高气候寒冷,农作物生长期短,饲料缺乏,猪只终年靠放牧采食为主,经漫长的繁育发展,逐步形成了这种特殊猪种。 蕨麻猪主要养在海拔略低的草原和河谷地带的农区或半农半牧区。具体分布在,碌曲县的西仓、双岔、阿拉,全县蕨麻猪的数量有0.47万多口。

体形矮小,头窄长呈锥形,面平直,额无明显皱纹,耳小直立,体躯窄,背腰微弓,腹下垂,臀窄而倾斜,四肢长短适中,肢势端正健壮,细长有力,蹄小质坚,被毛浓密粗长,鬃毛长而坚韧,冬生棕色绒毛,毛色纯黑者多数在四肢,腹部出现白色。中驱带行白色称白环腰。初生仔猪中,往往出现具有棕色纵向条纹的个体,随年龄增长而消失。

蕨麻猪肉质细嫩,皮薄而膘厚适度。除供鲜肉食用外,更多做为腊肉,味鲜美。

牦牛

牦牛是藏族牧民在高寒生态环境下,长期驯养的特有畜种之一,对青藏高原寒冷的气候、严酷的自然环境适应力很强,耐粗放饲养管理,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条件中,它是提供乳、肉、皮、毛的兼用种,也是高寒草原骑乘和驮运的重要役畜,素有“高原之舟”之称,在牧区经济中占有很重要地位。

牦牛体质结实,结构紧凑,头较大,额短而宽,并稍明显突起。鼻孔开张,鼻镜小,唇薄灵活,眼圆突出有神。耳小灵活,母牛多数有角,形秀丽细长,公牛角粗长,角距较宽,角基部先向外伸,然后向后内弯曲呈弧形,角尖向后或对称。颈短而薄,无垂皮,背椎的棘突较高,背低稍凹,前躯发育良好,胸椎较黄牛多一节,肘骨多一对。后躯发育不良,后肢的膝关节至飞节、臀端着生粗而富有弹性和光泽的长毛,外貌粗野强壮。毛色较杂,黑色居多,次为黑白花、灰褐、黄褐、纯白者稀少。 牦牛是高原牛种,对高原气候适应性强,性喜凉爽,而畏炎热,四肢短粗有力,蹄质坚硬,边缘锐利,能攀登陡山坡,穿越沼泽,性情活泼,合群性强,公牛性粗野,能护群,母牛性较温驯,母性很强。

河曲马

河曲马是乘、挽、驮能力皆优的地方优良马种,碌曲县是河曲马的中心产区之一,和玛曲接壤的尕海、郎木寺两乡及李恰如种畜场所所产马匹较为典型。从历史考证,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很可能引起了蒙古马的血液和波斯(伊朗)等外来阿拉伯马的外血,加上长期生活在高寒、温润、雨量充农沛、地势开阔、水草肥美的地理环境中,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逐步形成了优良的河曲马。

碌曲县的河曲马体质干燥、结实,体躯结构匀称,体格较大,头稍偏重,多正头和轻微的兔头,耳较长灵活,眼大小适中,鼻孔大,唇较厚,颈长适中,头颈结合良好,髻胛较低,胸深耳宽,背部平直。尻倾斜较短,肌肉丰富,四肢坚强,肢势端正;毛色以黑、骝、青为主,其它毛色较少。

石花鱼

石花鱼学名厚唇重唇鱼,是洮河土著优质经济鱼类,为我国乃至世界珍稀鱼类。在碌曲县石花鱼主要栖于海拔2900米-3200米的洮河和则岔河,栖于河道较宽、水流较缓的河段,河床多砾石。以水生昆虫、虾类、浮游动物为食,也吃少量植物碎屑。4-5月繁殖,属冷水性鱼,生长相当缓慢,10龄鱼平均体长约400mm左右。

蕨麻

蕨麻也称"人参果"。是天然野生植物蕨麻及尕蕨麻的地下块根,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其性温味甘,具有生津、解毒、止泻等功效。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又名冬虫草,老百姓习惯称为虫草。冬虫草主产于四川、西藏、云南、青海、甘肃等地,是自然界中菌类、植物类和动物类集为一身的杰出代表。在国际上有极高的声誉,作为名贵的传统中药材,在中国民间流传和应用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国有民谚:"宁要虫草一把,不要金玉满堂",这充分说明了冬虫草对人类健康的重要。

冬虫草的外形像一条头部长了草茎(子座)的蚕虫体(真菌复合体)。草茎深黄色,虫体红棕色或深褐色。草茎长度2至8厘米,虫体长度3至6厘米,直径0.3至0.7厘米,表面有密集的环纹,体下有8对足,中间4对足较明显;质脆易折断,断面乳白色或黄白色纤维状;有如同草菇、香菇的香气;味淡或微甜,有粘性。 冬虫草是我国的一种名贵中药材,与人参、鹿茸一起列为中国三大补药。早在1757年《本草从新》中就有"冬虫夏草甘平保肺,益肾,补精髓,止血化痰,已劳咳,治膈症皆良"的记载。中医认为,虫草入肺肾二经,既能补肺阴,又能补肾阳,主治肾虚、阳痿遗精、腰膝酸疼、病后虚弱、久咳虚弱、劳咳痰血、自汗盗汗等,是唯一的一种能同时平衡调节阴阳的中药。

冬虫夏草并非冬为"虫"夏为"草",其实质是一种真菌--麦角菌科冬虫夏草菌。它的生产十分奇特:虫草真菌感染蝙蝠蛾幼虫,使其得病、僵化、死亡,于次年春夏自幼虫头部生出草茎,因而是虫菌复合体。

服饰

碌曲的服饰习俗,同甘、青其它地方的藏族服饰基本一致,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独具魅力。碌曲藏族大多喜欢穿彪领、肥腰、长袖、大襟、右衽的羊皮袄、用红布或红绸做腰带代替钮扣。同时根据不同季节穿氆氇、绸缎、哔叽、马裤等面料做的藏装。以各类红色、深色大底来衬托装饰图案和银制饰品,可以说是碌曲藏族服饰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这些强烈对比之外,还存在着高度的和谐、统一,这也是碌曲藏族服饰的一大审美特征。鲜明的对比色之间,巧妙地运用复金丝线及缓和色调等,或使色度递增排比,或使色块间巧妙过渡,取得极为明快、和谐、活泼、生动的艺术效果。

碌曲服饰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量使用银玉珠宝器等饰品。由于银玉珠宝是高贵、豪华、庄重和纯洁的象征,使其成为服饰的审美特征之一,在银饰品上,也体现了服饰艺术的衬托原则,表现为饰品的花纹一般都有地纹和主体纹,地纹以忍冬纹、云纹、水纹等较普通。一件饰品信往以三层次纹样的堆叠,构成浮雕式的体形。如常见于银饰腰带上的双龙高浮雕,主纹是双龙,周围凹下部分则镌出珠宝纹,其理是祥云地位,显得中心突出,层次分明,满壁生花。如果亲眼见不到却也可以想象得到,一个牧区妇女,身穿制做精细、装饰典雅的以毛呢为面料的羔皮袍,头发将习性地梳成无数发辫,上面直接穿串固定珊瑚、玛瑙、琥珀及银碗形等物装饰的“高金”(头饰),耳坠银子镶边的松耳石“娜代合”(耳环),胸前佩带有翡翠、珊瑚、琥珀等串制的“盖金”(项链),腰系长条银器上缕刻有祥云浮雕和嵌有珊瑚的“倩玛”(革带),左右腰侧前各佩挂缕刻有双龙等精美花纹及上嵌红绿宝石的“肖项”(奶钩)和桃形“龙高”(装饰品),脚穿舒适的藏靴,缓缓走来。呈现一派雍容华贵之态,风姿动人。

藏族的礼仪

藏族是个勤劳朴实,粗犷强悍的民族,藏族热情好客,特别注重礼仪,来往过客,无论相识与否,只要你推门而入,主人则为来者熬茶,端出酥油糌粑。客人到门,主人趋出返让,绝不怠慢。端饭,斟茶,敬酒用双手平端,表示礼貌。放在客人面前的茶,应随喝随添,常饮常满。敬酒须敬三杯,不敬双杯,客人接酒后,应先以无名指沾酒向天际弹酒三滴,代表向佛、法、僧三宝致意。款待客人是“手抓羊肉”,多的是羊的胸叉和胁条肉,若是端来一盘肥美的羊尾巴,尾梢还留一绺白毛,那你就是这家最尊贵的客人。

哈达属于藏传佛教的一种礼敬法器,后发展为整个藏民族的一种普遍而崇敬的礼节。向大活佛献哈达,必须弯腰低头至九十度,双手捧哈达过头顶,献于活佛座前;对长辈或一般活佛则同给大活佛相似,只是弯腰幅度不大;对平辈只要将哈达送到对方手中或手腕即可;对小辈或下属一般不献哈达,如果要献可以将哈达搭在肩上,献哈达时,对方可奉还一条哈达,也可将原哈达回敬。

叩拜,五体投地的叩拜,又称“等身礼”,是藏传佛教徒对佛的祈祷方式,叩拜时,双手合掌高举触额部颈部和心部各一次,然后双膝跪地,全身俯伏,两手前伸,额触地面,一般叩头三次即可。

煨桑是用松柏枝焚起烟雾,是告于天地诸神的一种仪式,也是藏区常见的一种对佛法的礼敬。据说,在煨桑过程中松柏燃烧所产生的香气,是对菩萨、护法神和山神的献供祭祀。

藏族禁忌

藏族素有养狗习俗。藏区的狗个大体肥,凶猛异常,令人望而生畏。藏族养狗为生活、生产所需,狗可看家,放牧,有贼防贼,有狼驱狼,人称为“卫士”。行旅遇狗,只准吓跑,不准打狗,更不准打死。去庭院帐蓬,如遇狗扑过可来,可唤主人看狗不可追打,俗语有“打狗欺主”之说,主人听到狗吠,也会将狗撵开。藏族最忌打秃鹫。进入村庄经过嘛呢堆,插箭处时,不得在上面行走,不得搬动上面的石子等。走亲访友时,若遇门口插有柏树枝条,或挂一条红布,则表示因家中有重病人或产妇“坐月子”,告诉来人不能直接进屋。若是远道而来的客人,须先在门外歇息片刻,由主人烧好一小堆火,客人先将火中踩灭跳过去,方能入内。在房内或帐蓬里,男左女右分坐,不能随意乱坐。藏族群众忌讳提及家中亡故亲人的名字,也忌呼你亲的名字。不论农区或牧区,最忌在锅灶前或火塘边烤脚、烤鞋袜。忌讳随便触摸寺院或家中的佛像、酥油灯或摸别人头顶。寺院经堂、佛殿内不能吸烟,不许揭佛像上的哈达,不准讲秽言污语。喝水时,不能随便拿碗从水桶舀水喝,更不准用水勺直接饮水,必须用勺子取水,倒在碗里再喝。

传统的藏族婚礼

碌曲藏族的婚姻保持着传统的婚姻习俗。姑娘长到十七八岁,就要由父母给行“上头”仪式,表明他们已经长大成人,可以恋爱。当男女双方找到意中人后,按习惯由男方委托亲朋好友带上哈达和酒向女方家求婚,如女方接受哈达,启开瓶盖喝酒,表明答应这们亲事,如不接受礼物表示婚事不成。婚事确定后,再选吉日完婚。结婚这一天亲朋好友都前来庆贺,主人备酒款待,新郎带礼物哈达去娘家接亲,女方家招待茶点并送亲,新娘被接到家后撒糌粑祭神祈福,请喇嘛念太平经,“煨桑”后举行开灶礼节,由一妇女领着新娘在灶里生火,锅里盛满牛奶,并放进红枣和茶,奶沸后,新娘用铜勺舀起,洒一点在火焰上,表示新娘开始了新的生活。然后由新郎盛满一碗牛奶敬客人,仪式完毕后欢宴贺客,先敬茶点,再敬酒唱歌祝福。

藏族素有赘婿之风,有的人家把儿子或者送寺院当僧人,或者给他人作上门女婿,而把姑娘留在家里招女婿,上门女婿不受歧视,也不存在更名换姓的问题,在财产继承上儿子与女婿都有平等权利。入赘需向女方家赠良马一匹,作为成亲的彩礼。

节庆

碌曲可以说是一个节日的高原,从年初到岁末,大小传统节日不下二三十个。主要的有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洛萨尔节、有正月初三晚至十七日的祈愿大法会,其间十三日展佛、十四日跳法舞,十五日酥油花供,十六日转香巴佛;农历二月,有措却节;农历四月,有萨噶尔达瓦节、娘乃节;农历五月,有插箭节;农历六月,有香浪节,民族传统运动会;农历七月,有揉扎节;农历九月,有金刚大法会;农历十月,有燃灯节;农历十一月,有冬季大法会。碌曲人很看重过节。不论经济情况好坏,社会地位高低,人们对节日情有独钟。通过众多的节日,抒发他们的各种感情,不仅有对佛教信仰的感情,也有对人的自然情怀,更是亲朋欢聚、好友畅谈、男女社交、欢舞欢愉,人们显示艺术天才和表演能力的最好时机。只要在碌曲住上十天半月,定会碰上传统节日,定能感受到节日中碌曲人的狂热与欢乐,激情与和谐,豪放与真诚。

落萨尔节(农历正月初一),又称新年。碌曲县藏族的习惯以汉族的农历正月初一为准。初一日晨,家家煨桑在佛龛前点燃酥油灯,供奉用酥油炸成的各种面点和其它供品,以预示来年的丰收,常常是长者先起来,女主人从外面背回一桶“吉祥水”,喂饱牲畜后唤醒大家,男女老少全换新衣后一家人开始吃聚餐过年,此时,长辈逐个祝“洛桑尔桑”(新年好),“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辈回敬“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圆满),这一天全家都不出门,妇女有回娘家的习俗,群众性的活动安排在初三。

毛兰经节(农历正月初四至十五日),为各寺院的一个重要法会。寺院诵经,祈愿年内牲畜平安,五谷丰登,其中正月十三日瞻佛,十四日跳法舞,十五日的酥油花供,十六日的转香巴佛,最为隆重,前来叩拜燃香的人,十分众多。

娘乃节(农历四月),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和圆寂日,家家户户斋戒不举炊火,不说话交谈,以示纪念,大多到寺院进行礼拜,烧香,转经轮等佛事活动。

唱山会(农历六月),是郎木寺规模较大的法会之一,也是该寺中最为热闹的节日,唱山会6月举行,时间持续7天。

香浪节(农历七八月), “香浪”,藏语意为“采薪”,这是流行于甘南一带藏族的传统节日。相传,每年盛夏,僧人外出为自己采伐烧柴时,因为路途遥远,当天不能返回,于是在外露宿数日,劳动之余,悠闲自得,游山玩水,由此相沿成俗,不但寺院僧人过此节日,群众也于其时郊游。近年来,碌曲县的党政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也随藏族过此节日没,香浪节没有具体时日规定,一般在农闲木暇的七八月进行,此时,蓝天白云,绿草如茵,山清水秀,羊肥牛壮,是草原上最美的季节,各族群众便不约而同的带上帐篷、锅灶、香食、美酒,过十天半月野外生活。香浪节期间,机关单位有的放假几天。

插箭节(祭祀节日),是藏族民族民间流传的古老的祭祀仪式衍化而成的节日,该节实为祭祀山神,只有成年男子参加,藏族信奉象征性的地方神,属原始多神教的一种信仰。山神藏语称“拉卜则”,它通常为一丛状物,用木杆、木片制作成箭镞或刀状,插成一丛,用栅栏围定,外垒以石块,上缚条形方形经幡,缠以羊毛、羊毛线等物。各地插箭是祭祀本地方山神的一种群众性活动。插箭由部落村庄按俗成方式进行。

尕扎节 寺院节日(农历七月),是郎木寺、西仓寺院的重要节日。每年农历7月举行。节日期间举行跳神舞,辩论讲经大型佛事活动,和尚们互相提出疑难问题进行辩论,讲经答辩方式决定和尚的晋级,该节实为鼓励僧众钻研经典的节日。

民间艺术

碌曲人热情奔放,能歌善舞。具有高天上流云般艺术效果的龙头琴在牧民帐房里随处可见,不少年青人不但会弹唱古老的曲调,而且还能自编词曲,操琴弹唱,抒发内心喜悦。特别是历史悠久的“果卓”,藏语“果”意为圆圈,“卓”意为舞,意思即圆圈舞(现在甘南通变音称为“锅庄”)。舞姿自然、流畅、舒展、飘逸、多变而不做作;动作欢快、奔放、庄重、潇洒、灵活而不娇纤。歌声升腾处,男舞者侧手拧腰,如雄鹰展翅盘旋,如鹿獐蹦腾,如猛虎下山扑食;女舞者双手在胸前晃动,用长长的舞袖甩出袖花,舞步明快轻盈,婀娜如仙。看起来异常华丽优美,有一种层层波澜、步步绵簇、富丽堂皇的舞蹈美。碌曲县的百人“果卓”舞和藏族服饰表演作为甘南歌舞和服饰的代表,在“中国甘肃敦煌百年首曲黄河风情旅游节”和连续五届甘肃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上进行表演,出尽了风头,在省内外引起轰动,把拥有巨大魅力的藏族艺术传播到四面八方。

碌曲的民间民歌种类很多,同样散发着草原醉人的新鲜气息。主要有“勒”(酒歌,每逢节日集会或喜庆时就演唱)和“拉伊”(情歌、山歌,多为山野牧场唱的恋歌,唱时远离帐房和长辈),说唱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等等。唱起来,宽广如碌曲人的性格,悠长似碌曲的历史,优美像碌曲的民风。

令人感动不已的是,每每祭日和宗教节日,人们在晨光中转经朝佛,在山野河旁高唱歌词是六字真言的长调嘛呢曲(嘛呢曲调有数十种之多),其特殊的韵味,给人一种悠远、深沉、悲怆、远古和无限的时空感,具有一种荡气回肠、穿透心灵的效果。人们希望借助山中的回响和河风的力量,把声音传向远方,它是为逝者祈祷,为出世者清场净地,清除劫难。把经幡高高扬起任风吹打,经幡在不停地摆动中,将经传到四方,能有同样功德,也是为幸福、平安、和平、兴旺祈祷。人们不停的高唱嘛呢曲调,就是希望得到远山的感应,抒发心中的虔诚慈悲之情,希望歌声像幡上的经文一样飘然自如,无碍无阻。

郎木寺——正月法会

郎木寺寺院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四至十七日和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十五日举行大法会,特别是每年正月十三的瞻佛节场面最壮观,是郎木寺规模最大、最隆重的法会之一。

寺院大经堂右侧山坡上,有一个专门的瞻佛台,高30余米,当日早晨6时许,寺院僧人开始准备,至8时许,僧人吹奏法器,寓意吉祥天母在天空飞翔,此时寺里的僧人就会把平常放在佛阁里三世佛的巨型唐卡抬出来晾晒。唐卡抬出来的时候场面非常壮观,抬着唐卡的僧人们被吹着低沉的号角的仪仗队包围着,周围的老百姓见到唐卡出来都跪地迎接,等到了跟前都用头去轻碰唐卡,为获取吉祥。这时候还有专门的僧人拿着柳条,骑着快马绕前绕后的用柳条抽打周围的百姓,而被抽到的百姓反而非常开心,因为这表示佛在赐福与他。等到了吉时,在号角声下,黄布慢慢的由中间向外撤去,佛祖就晒到了。唐卡平铺在瞻佛台上,用黄绸覆盖着,显得神秘莫测。黄绸刚一打开信徒们争先恐后的向展佛台敬献哈达,以表达对佛的敬仰并祈求平安。无论男女老少,神情都显得那么宁重和肃穆,此时此刻,每个人都抛却了世俗的一切,心里只有——佛。

瞻佛仪式结束,唐卡由僧人们抬着回寺院,这时人群沸腾了,不顾一切的拼命往前冲,用头去撞唐卡,这是所有佛教信众今天最大的愿往,因为撞到唐卡上,会带给你一年的平安和好运。

羌姆

羌姆是佛教舞蹈—法舞,是碌曲各寺院每年法会的主要活动,“羌姆”(俗称“跳神”),是一种浓厚宗教色彩的舞蹈,主要有《毛兰木羌姆欠》、《夏羌(羌姆)》、《时轮羌姆》等,《毛兰木羌姆欠》是每年正月十五法会的法舞,《时轮羌姆》是在每年三月十五法会期的法舞,《羌姆》是每年七月初法会的法舞。除郎木寺外,其他寺院只要《毛兰木羌姆欠》,《毛兰木羌姆欠》为全寺僧民参与的活动场面较大。

“勒”,意为酒歌,每逢节日聚会或喜庆时演唱,独唱或对唱,歌词内容丰富,词语华硕,以赞颂祝福祈愿为主要内容。演唱时,为助兴而特邀的歌手手持哈达酒具,站在聚会场正中,纵情放歌。其歌词有固定的,也可以根据聚会内容即兴创编。如在喜庆聚会中勒《唱歌要在众人中唱》,歌词大意是:

拉伊

“拉伊”曲调高亢,自由,其内容多为歌唱爱情,多在田野牧场唱,唱时要远离帐篷和长辈,曲调悠扬动听,歌词生动浪漫。《情投在一个枕头上》的歌词大意是:

熟识的檀香树林,飞来陌生的布谷;说什么陌生不熟悉,降落在枝头唱三唱。

熟识的大村庄里,有一位陌生的姑娘;说什么陌生不熟识,情投在一个枕头上。

南木特

“南木特”是指藏戏,“南木特”很早就传入碌曲,50年代初在双岔、阿拉有不少村戏班子,文革中禁演,文革结束后,双岔乡旺藏寺活佛依拉久美开始在二地、九尼村排演,到1982年,他组织的藏戏演出队先后排练出了传统传统藏戏《智美更登》、《松赞干布》、《诺桑王子》等。

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

碌曲的娱乐体育活动,除了纷繁的赛马、赛牦牛、泅渡、摔跤、赛跑、跳跃、大象拔河、举圆石、抱皮袋、跳舞、唱歌等方式外,还有一些不大为外人知晓的传统娱乐项目,特别是历史悠久、高深莫测的“吾久”(藏棋)和乐趣连连的牧区儿童玩的“特改”(羊的膝骨),别具一格。就“特改”而言,膝骨上的筋肉被刮净后便可以玩了。它有六个面,依不同的形状分别代表鲲鹏、狮子、骏马、毛驴、绵羊、山羊六种动物,其中鲲鹏最高贵,山羊最低贱。普通的玩法是将“特改”扔向空中,落地后朝上的一面所代表的动物来判输赢。除此之外,儿童们还发明了许多有趣的玩法。在广大牧区,玩“特改”是流行于孩子们中间的游戏,也是成年人都曾经历的游戏。它带给儿童无穷的欢乐,带给成年人无尽的回忆……。

赛 马

藏区赛马的产生在民间有三种说法。一说在很早以前,华热部有英勇善战的13兄弟,尤其是最小的弟弟更是聪明,在一次保卫本土安全的战斗中,他们率领华热108个部落英勇冲杀,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每年举行赛马会,并取前13名给予奖励,但给第13名特加1条哈达,以表示对小弟弟的崇敬。又一说唐朝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唐室文成公主,并在拉萨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其中就有赛马项目,松赞干布也和群众一道参加赛马活动,赛后发现松赞干布名列第13名,公主在群众欢呼中特给松赞干布献了1条哈达,表示敬重和祝贺,从此这一活动便流传至今。最后一说,华热部落有著名的13战神,他们跟随格萨王战斗,驱逐了盘踞当地的妖魔和霍尔军队,并救出了珠姆,后来13战神留驻此地帮助华热保卫本土,发展生产,因此,每年举行赛马会,并对前13名给予奖励,表示对13战神感恩戴德永世不忘的感情。

赛马有两种,即走马和跑马,走马是侧步快速走动,要求在100米或200米的距离中步伐不乱,快而稳健,稳中求快。跑马亦称奔马,以交叉高速奔驰,以快取胜,距离约5公里以上。赛马有乘马越野、乘马捡哈达、旋马射击、乘马射击举红旗、乘马跨障碍物等。赛马大都在气候温暖山清水秀牛羊肥壮的夏秋季举行,时间3—7天不等。每年赛马会期间,也是祭山神的日子,赛马的骑手大都为少年,腰系红或绿绸带,两头缀后,头裹绸巾,当信号发出后,骏马立刻向前冲去,这时骑手要控制马速,不让马随心所欲地疯跑,快到终点时,放开马辔,挥动马鞭,全力冲刺。

赛牦牛

赛牦牛活动在碌曲草原久兴不衰,现在从单一速度赛,发展到骑牦牛打抛尕,追牛到套牛,驯服野牦牛等。

摔跤(藏族式摔跤)

摔跤在藏区比较兴盛,在节假日和盛大集会都有这个项目。摔跤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由式,没有任何规定,可用勾脚绊脚,只要摔倒即可了;另一种是固定式,这种方式,必须赤脚,不能用腿、脚勾绊对方,比赛时双方各系不同颜色的腰带,相对而峙,评判者宣布比赛开始,双方用手抓住对方腰带,握对方腰部以上部位,然后各自用摔、拉、起、提,谁先使对方身体有两个部位着地,谁就为胜者。

拔腰

拔腰在草原到处可见,它不受条件和地方的限制,随时可以活动,其方法是双方可用单手或双手相抱其腰,先被拔起来者(双脚离地)为输。

大象拔河

大象拔河是一种双方伏地力量与技巧相配合的项目,模仿大象的样子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拔河在长15米、宽4米的平地上急性,场地中央划一中心线,中心线左右各划一条线,两线以中心为轴,左右等距,这两条线称界河线,用具有一条长约10米,直径3至4厘米的绳,绳子两端各连有一直径约1.50米的大直环,套环用布条和毛巾缠包,在绳子中间系一条标志带。比赛前,参赛者背对而立,各将绳的套环套在脖颈上,绳从颈下过腹穿裆,两手两脚着地,形如大象,裁判人员将绳的标志带置于中心线正中部位。听到发令后,比赛双方各自用颈部力量,手爬脚蹬向前方强拉,谁先将绳的标志带拉过界河谁就得胜。相持时间为4分钟时,判为平局。大象拔河有单、双、3、4人4种形式。

举皮袋

举皮袋是青年男子比力量的一项体育竞赛。赛前,在1块平地上放3种斤数不同的大皮袋(内装砂等物,斤数150斤、180斤、250斤)比赛时看谁能在3次内把最重的抱起扛过肩者为胜,凡获得优胜称号者称为大力士。

在碌曲,白色是最常见的颜色,人们喜爱且崇拜白色。白色的雪山是人们心中的神山、圣山,就是不起眼的白色石头也被人们认为灵石。穿的藏装多配以白色衬衫;浪山的帐篷以白色居多;居住的帐房附近或房屋门顶上几乎都筑有白色的煨桑台;在迎送往来时,人们互敬的哈达是白色,表达内心崇敬和良好的祝愿;姑娘出嫁时,骑白色的马表示吉祥如意;甚至在饮酒欢乐时,酒壶的把上也会拴点白色的羊毛……白色浸透到高原碌曲的每个角落。

在碌曲的山顶、山口、路口、河边或寺院、天葬场等处还常常看见呈圆形或方形的嘛呢堆和嘛呢石刻及“擦擦”(泥制小佛像),用于祈福和保佑。所有这些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在碌曲几乎随处可见转经的人,甚至人们随身随时携带着转经筒,一有闲暇,便一手数念珠,一手转经筒,口诵六字真言。

在碌曲的信教徒中还有围绕神山、圣湖转经的;有围绕寺院、佛塔转经的;也有围绕嘛呢堆转经的。可以说转经的地方遍布山间草地。而围绕冈底斯神山转经是信徒们心中最大的愿望。他们认定,围绕冈底斯神山转经一圈即可洗去一生的罪孽,转十圈即可洗去地狱之苦,转百圈即可成佛。不管这个愿望能否实现,他们都会为此而努力,无论在何时还是何地,他们都会怀着虔诚的心情,不停地走呀走,以转经的方式走过自己的人生。

碌曲县资源概况

矿产资源

碌曲县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现已探明金属矿有铁、金、锑等,非金属矿有煤、大理石、石灰石、大型白云岩、泥碳等十几种矿产,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现已开发利用的有四处金矿、一处煤矿。金属矿藏中黄金蕴藏量较大,品位高,具有可开发周期长的特点,成为玛曲的一大资源优势,带动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水力、风力、太阳能资源

水利资源是碌曲县第三大自然资源,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水能蕴藏量十分丰富。黄河、长江的主要支流洮河、白龙江源于境内。洮河是黄河上游量大的支流,境内河段长146公里,水能理论蕴藏量达32.05万千瓦,可开发量12.5万千瓦。洮河干流碌曲境内规划建设水电站7座,总投资12.1亿元,现已建成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0.9万千瓦,在建电站5座,装机容量6.15万千瓦。由于受阿尼玛卿山(积石山)和西倾山的大气环流影响,可再生性资源中的风力资源十分丰富,年平均风速2.4米/秒。全年有57.8天的风速大于17米/秒,最多可达140天。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达到2531.9小时,最多为2785.5小时,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较大。

旅游资源

碌曲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独具特色。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约200平方公里,著名景区由中国的美丽名镇郎木寺,高原明珠尕海湖,人间仙境则岔石林,2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绚丽多彩、风光旖旎的大草原,让人心旷神怡,使人有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之感。高原明珠尕海湖天蓝蓝、水蓝蓝,天水相连,鹤鸣九皋,鹰击长空,一望无际,绿茵如毯。6-9月份,山花烂漫,竞相争妍,更有雁群迷草丛,鹤阵舞玉莲,云鸟争飞,成群的蝶类飞舞嬉戏,成为各种珍稀鸟类的乐园。则岔石林群峰屹立,苍松翠柏点缀其间,山间流水清澈见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灵猿望月“晴天一线”等多处景点。风情万种郎木寺独具东方瑞士风光。被命名为“中国魅力名镇”。神奇恢宏的西仓等佛教寺院等人文景观和浓郁、纯朴的藏民族风土人情,将把你带进一个寻源探奇的神秘境界。

畜牧资源

碌曲县草原辽阔,共有天然草原39.4万公顷,草场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2.5%,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为35.74万公顷,属青藏高原和全省天然草场中自然载畜能力较高、耐牧性较强的草场。年产牛羊肉500吨,年产牛奶万余吨,绵羊毛近5000吨,牛羊皮21万张。

动植物资源

碌曲县地处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独特的自然环境,使该地区具有明显的生物物种多样性。有国家保护动物天鹅、黑颈鹤、林麝、厚唇裸生唇鱼、雪豹、苏门羚等30多余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星叶、黄耆和桃儿七。真菌资源羊肚菌、尖顶羊肚菌和粗柄羊肚菌。名贵药材雪莲、冬虫夏草、秦艽、鹿茸、牛黄等。

中、藏药材资源

碌曲复杂的地质构造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广袤的草场,优良的畜种,充足的能源,丰富的矿藏,并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构成了碌曲的五大优势资源。草场类型属川西藏东高原灌丛草甸区,为亚洲最大最好的优良牧场。在这片广袤的草场上有47科413种牧草,其中优等牧草13种,良等牧草44种,中等牧草68种。由于地质构造和气候的独特,使得植物药材资源非常丰富,已知的野生药用植物有39科151种,其中著名的有:冬虫夏草、贝母、红景天、烈香杜鹃、青海杜鹃、裂叶羌活、水母雪莲花、唐古特大黄、甘青乌头、裸蕊乌头、绿绒蒿、多花黄芪、狼毒、独一味等数十种藏药材。

交通通讯资源

碌曲县地处兰州——拉卜楞——九寨沟旅游黄金线的中部,国道213线横贯全境南北,尕玛路、红赛路、碌博路、贡则路等组成了便利的交通网,全县实现了乡乡通公路、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乡村通电话,全县电话网络覆盖率达到92.6%。

碌曲旅游信息

近年来,碌曲县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国、省、县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国道213线贯穿其中。移动电话、无线程控电话等联网全国。有线电视覆盖全县,旅游服务设施舒适优雅,可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娱一体化服务,商贸流通,兴旺繁荣。现已形成兰州——拉卜楞——则岔石林——尕海湖——郎木寺——九寨沟的旅游热线,是理想的避暑胜地。截止目前开辟了兰州——则岔(350公里),兰州——则岔——九寨沟(866公里),临夏——则岔(210公里),夏河——合作——则岔(180公里),碌曲——郎木寺(90公里),碌曲——则岔(30公里)等旅游线路。住宿条件不断改善,吃住极其方便,辐射周边地区,国道213线新建,距州府合作市只有78公里。则岔石林经营业务及服务项目有:餐饮、木屋住宿、森林探险、垂钓、狩猎、靶场、藏族锅庄舞、篝火晚会等。特色风味小吃有蕨麻米饭、糌粑、烤全羊、酥油奶茶、绿色食品蕨麻猪肉、藏包等。

后记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景区的导游讲解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旅游管理职能部门,多年来一直想编写本书籍。通过县委、县政府各位领导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以及本书编委会各位编委的辛勤劳动,才有了本书的问世。甘肃万联广告彩印公司对本书的设计、印刷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在这表示感谢。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对每一处景点都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记录、拍照、访问、座谈,努力使材料更加翔实,也尽可能地挖掘各景点的新内涵和鲜为人知的传说故事。在写作过程中,也查阅了《碌曲县志》、《安多政教史》、《达仓郎木赛赤寺简介》以及有关介绍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和碌曲旅游的书籍,引用了部分基础资料,在此特地加以说明。总体来说,各地的藏族作为同一个民族,他们的居住、饮食、服饰、婚丧、节庆、信仰、娱乐等八大民俗相同的内容居多,相异的内容居少。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无法超越这个范围而另起炉灶。当然相异的内容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但同时,相同的内容也因地域的不同而五光十色。

碌曲旅游的内容非常丰富,不是几万字所能概括和展现的,只能说借一斑而略知全貌,但遗憾的是由于我们的水平所限,这一斑也没有能够地把它充分反映出来,加之时间紧迫,粗率讹误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谅解。

愿本书在碌曲旅游发展中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能散发出一点碌曲草原泥土气息和花草的芬芳,成为您了解碌曲的一扇窗口。

    上一篇:碌曲县大河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下一篇:建议(规划)项目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