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木特”藏戏,也称安多藏戏,18世纪始发于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我州桑曲流域的拉卜楞寺。“南木特”系藏语音译,是传记、故事之意。顾名思义,“南木特”戏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或者以民间故事中的传奇人物、民族英雄为素材,具有深动情节、完整结构的一种戏曲艺术表演形式。在艺术手法上,它综合传统寺院法舞和民间歌舞艺术,构成了有唱有说、有歌有舞,有完整结构和故事情节的戏剧形式,已超脱了原始哑剧神舞的表现形式,向有一定程式化的表演艺术形式迈进了一大步。
“南木特”藏戏很早就传入碌曲,50年代初在双岔、阿拉有不少村戏班子.双岔乡旺藏寺活佛依拉久美开始在二地、九尼村排演,从诞生到现在已有33年的历史,他组织的藏戏演出队先后排练出了传统藏戏《智美更登》、《松赞干布》、《诺桑王子》等完整的演出剧目。在每年农历四月连续演出,有现存完整的手抄剧本5本(3个红皮本和2个绿皮本)。藏戏班子民间艺人48人,其中有12名女演员。演出人员中年龄最大的现年56岁,最小的年仅8岁,双岔二地村的扎西东知布等8名演出人员已参加了自1978年至今的33场演出。藏戏班子现有鼓、锣、笛、海螺等多种乐器和道具,12箱演出服饰,至今保护完好。
为了继承和弘扬我县地域特色浓厚的民俗优秀文化,挖掘整理源远流长的藏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失传的民间文化艺术,丰富我县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局积极组织成立了民俗、民间文化调研工作小组,深入有关乡(镇)、村组和群众,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民间艺人、知情群众和宗教上层人士等方式,对流传多年的我县双岔乡二地村的“南木特”藏戏进行了搜集调查。据了解,我县双岔乡二地村的“南木特”藏戏,诞生于1978年,至今已有45年的历史,在45年的发展进程中,从未间断这一民间艺术的演出活动,但多年来一直在民间农牧民群众中不断延续和流传,难以走向现代社会,融入先进文化的发展主流。活动范围狭小,演出形不成规模,加之缺少文化包装和宣传力度,几乎跟外界处于隔绝状态。为了挖掘和保护开发这一藏民族优秀文化艺术遗产,我县专门召开了会议,加强了领导,统一了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并深入学习了有关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开发知识,增强了挖掘保护民间文化的责任意识。我们深入基层和走访知情群众和民间艺人,扎实地开展了“南木特”藏戏专题调研活动,并积极将藏戏这一民间艺术大力推动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