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碌曲县人民政府网站!
  •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民俗风情

甘南郎木寺的“羌姆”艺术

发布时间:2022-03-21 14:53:00 作者: 来源: 阅读次数:

郎木寺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所辖的一个小乡镇,位于碌曲县及四川若尔盖县交界处,清澈的白龙江(藏文意译称“白水河”)从纳摩大峡谷奔涌而出,自西向东穿过这块狭长的谷地,将郎木寺小镇一分为二。江北岸属甘肃省,有赛赤寺、晒佛台、白塔、天葬台等;南岸属于四川省,有格尔登寺、白龙江源头、纳摩峡谷。在格尔登寺邻近处还有一个精致、漂亮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与藏传佛教寺院和谐相处,这种同一地域截然不同的两种宗教建筑,显示出各种宗教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的祥和氛围。

郎木寺,藏语全称叫“德合仓郎木”,意为“虎穴中的仙女”,它源于郎木寺神秘而美丽的传说。曾经被认为是世外桃源的郎木寺,现在可以称得上是个“国际化”小镇。每逢年节或旅游季节,中外游人在此云集,摩肩接踵。这里的商店、饭馆装饰古朴又具有时代气息,各种店铺的店名大多用汉字、藏文和英文书写或中英文书写,室内墙上由各国纸币、照片、名片、签字背心、手帕等布置得随意、轻松,呈现出多种文化交融的气息。当我们走进著名的“Lesha's Coffee”里,墙上那张英文世界地图以及英文菜单足以说明小镇的“世界性”。

平日里的郎木寺是安详的,小路两侧的僧舍、民居混杂在一起,人们生活在宁静、和谐之中,时光仿佛在此减慢了行走的速度。山腰间一排排长长的转经筒转去了今生的苦难,转来了来世的幸福。节日里的郎木寺是热闹的,特别是在正月里举行的大法会上,能看到跳神、藏戏、瞻佛等活动。届时,飘舞的经幡显示出浓浓的宗教气息,虔诚的信徒们磕着等身长头,在初春的日子里展望新的一年。

寺院历史

郎木寺境内的赛赤寺与格尔登寺均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格鲁派于15世纪由宗喀巴·洛桑扎巴创立,因此派僧侣所着僧服为黄色,又被称为“黄教”。17世纪以后,格鲁派长期执掌西藏政教大权,至今仍是藏传佛教最大的教派。两寺建筑风格独特,金碧辉映,周围风景秀美。我们此次仅限于对赛赤寺的考察。

赛赤寺始建于公元1564年至1643年,在此后的近两个半世纪中,赛赤寺在历辈活佛的精心护持下不断扩建,直至1958年前夕,已建有闻思、续部、时轮、医学、雕版5所僧院,僧侣达500余人;拥有大小经堂及弥勒、金瓦(灵塔)、马头明王、护法、怙主、莲花生、狮面母等佛殿、佛塔50余座。寺内供奉的主要圣物有从各地迎请的镶嵌珍宝的大小佛像4000余尊,另有刺绣、堆绣、卷轴等唐卡800余幅。佛经藏卷有金汁写成的《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两套及木刻印刷版大藏经和其他各类经典。从该寺的创建历史和珍藏的圣物上看,它是该地区仅次于塔尔寺、拉卜楞寺的一座规模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但是,在十年动乱中,前述寺中珍藏的大量珍贵文物全部被焚毁,寺院关闭直到1980年才重新兴建、开放,在各方的努力下,先后重新建成弥勒殿、灵塔殿(重制了赤钦灵塔)、马头明王殿、护法殿、祈寿殿、藏经宫(原赛赤活佛囊欠)、赛赤活佛寝宫、祥和大白塔等,现有住寺僧侣400多名,已具备相当规模。

赛赤寺“羌姆”

藏语中“羌姆”一词,本意是“蹦跳”,蒙古语叫“查玛”(是藏语“羌姆”的音义)、“步扎”,青海、甘肃地区的汉族人称之为“跳欠”,而其他汉族地区多称为“跳神”。“羌姆”以表演藏传佛教宗教乐舞为主要内容,宣传佛教抑恶扬善、出离轮回、求得解脱、利乐友情等方面的基本教义,且有驱逐病魔、保佑安泰、祈福迎新等功能。但各地各派因其信奉的本尊和护法神有所不同,因而举行“羌姆”的日期、程序、舞蹈和服饰也都有所不同。我们此次考察的赛赤寺“羌姆”活动,是于2007年农历正月十三、十四举行的。

赛赤寺法会大致分三个部分:晒大佛、跳“羌姆”、烧“多儿玛”,时间为两天。

正月十三是赛赤寺和格尔登寺同时举行法会的日子。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山腰间叠拼着错落有致的寺院和民居,藏族群众家中的袅袅炊烟在微风中飘摇,而寺院的红墙飞檐翘角和金瓦金顶在晨烟中更显神秘与和谐。8点整,迎着初升的太阳,赛赤寺七八十名佛家弟子肩扛着卷起50米长的强巴佛画像从大寺出发,一路法号齐鸣,拥向晒佛台。当20米高的强巴佛像被展开在晒佛台上时,数以万计的藏族群众上前顶礼膜拜,场面宏大,气势壮观。接下来由僧人在佛画像前的空场地进行一小时左右的“羌姆”表演。

正月十四,这天是活动正式跳“羌姆”的日子。“羌姆”表演场地设在赛赤寺大殿院中,候场区为大殿内部,乐队由鼓手、长号手等僧人组成,席地坐在寺院左侧回廊里。表演在阵阵法号声中拉开序幕:阿杂拉、刚热(骷髅舞)、切加舞、护法舞、夏雅舞、护法女神、大法明王舞、镇邪舞等13场舞蹈构成了“羌姆”表演的全部。

“羌姆”表演结束后,众僧及护法神以两人一组的队形离开寺院向山下的白塔走去,举行最后的做法仪式。活动共持续3小时40分。表演中途天突降大雪,百姓无人离开,演出未受影响。整个做法仪式气氛庄严、肃穆,具有神圣感和神秘感。

“羌姆”的艺术内涵

由于宗教和艺术所注重的都是人的情感,共同探究着生与死、善与恶、灵与肉等有关生命的主题。无论艺术审美情感还是宗教情感,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和精神寄托的产物。我们在考察赛赤寺“羌姆”时注意到,当表演最后的大法舞时,在喧天的鼓号声衬托下,“众神”个个神态庄严肃穆,动作沉稳刚健,气氛格外凝重,虔诚的信徒们内心深处即刻产生强烈的崇敬之情,他(她)们确信面对的“神灵”可以为他们消除业障,功德完满。届时,场面出现众信徒争相磕头、献哈达、投布施等庄严而感人的情景,此刻艺术审美情感和宗教情感被宣泄得淋漓尽致。这种原始仪式从情感、气质、力度及节奏上集表演性与观赏性于一体,象征意义非常直观、清晰,信徒们无论从形式与情感上都易于接纳和交融,十分契合宗教的需要。在这里,艺术的功能大于登坛诵经的宣传教化,促使信徒们在艺术的感染中加深对教义的理解和膜拜,与此同时,也体现了藏传佛教寺院“羌姆”艺术自身独特的宗教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

赛赤寺“羌姆”仪式表演结构完整且衔接紧凑,舞者从出场表演到退场转换节目毫无拖沓之感,从始至终音乐情绪高亢激昂,服饰面具精美华丽,人物形象表演各具特色。“羌姆”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沟通鬼、神、人的载体——面具。随着祭祀对象不同,天神及动物神灵的面具形象也不尽相同,且种类繁多、造型怪诞、色彩艳丽、形象夸张,材质多用皮、木、铜、泥、漆布等。其中一类面具形象属于已进入正道而获得圣者地位的护法神,他们智勇多谋、神通广大,多呈怪诞恐怖状,以降伏一切危害佛教的邪魔外道。另一类面具形象属于受业力制约的世间神灵,他们具有行善作恶的密法,在皈依佛门之后成为智慧护法本尊的助手或仆从。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护法神面具,他们面目狰狞怪诞,让观者触目惊心,极具震慑力。

“羌姆”有独舞、四人舞、组舞、群舞等多种表演形式,舞蹈动作、构图设置变化多样,体现出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尤其是“夏”、“雅”两位少年舞者表演出众,动作迅捷、灵活,双吸腿跳跃高且落地轻,跨腿跳转速度极快,技巧的完成程度胜过专业舞者,若不经过艰苦、严格的训练,很难完成此类高难度动作。切加舞中的护法神神态威严,风格以威武、潇洒为特点,舞蹈时而轻柔缥缈,时而气势磅礴,强弱有序,铿锵有力。伴奏乐器主要有法号、柄鼓、铜铃、钹、锁呐、大鼓、海螺号等,往往有相应的吟诵和伴唱,雄浑低沉的音乐增强了神秘感,整体风格狞厉而又凝重粗犷。

从舞蹈本体角度看,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就全国各地的民族民间舞蹈而言都面临着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民族民间舞蹈动作性质、风格的弱化。相比之下,赛赤寺“羌姆”在僧侣和信徒虔诚的氛围下,舞目传承比较严谨,表演十分规矩,表演仪式相对完整,舞蹈动作及风格特征保留较为纯正,这得益于赛赤寺有相对稳定的表演群体——僧侣。由于“羌姆”的表演者必须是寺院的僧人,而且重要角色要由活佛和法师担任,舞蹈中的一招一式和“乐队”所配合的经文唱诵都是藏传佛教中经典的内容,僧人也借每一次表演为信徒祈福并修炼自身。对于投入了虔诚宗教情感的僧人来说,跳“羌姆”不是单一的舞蹈行为,而是作为僧侣修行的重要内容,有了这样一个潜在的内涵和心理暗示,才使得赛赤寺“羌姆”这一活态文化至今绽放着异彩,对于广大信徒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充分展现了宗教艺术特有表达方式的魅力。

    上一篇:藏族传统的插箭习俗

    下一篇:万人欢腾的香浪节